怕见阳光的姑娘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讲了100万次的故事·非洲(全两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怕见阳光的姑娘
从前,有一个村长一直没有孩子。为这,他的心里难过极了。这一天,他的妻子去找巫师想办法,巫师对她说:“我给你一服汤药,你吃下去就可以有一个女儿了。可你得注意,不能让一束阳光射到她的身上,不然的话,她就活不成了。”
巫师的药还真灵,村长的妻子不久便生了一个女儿。夫妻俩给女儿起名叫塞拉萨锡,意思就是“怕见阳光的姑娘”。
塞拉萨锡长得快极了,没过多久就成了一个漂亮的大姑娘。不过,没有一个人认识她,因为她一直待在家里不出门。
在邻近的村子里,有个小伙子名叫玛西劳,是村长的儿子。他早想结婚,但一直没有找到称心如意的未婚妻。一天,他的随从对他说:“邻近村的村长倒有一个十分漂亮的女儿,名叫塞拉萨锡,因为怕见太阳不能出门,所以至今没有一个人肯娶她。”玛西劳听了,马上就到邻村去,想亲眼看看塞拉萨锡到底长得怎么样。只看了一眼,他马上就被迷住了,回家对父亲说他的未婚妻找到了。
“她是谁?”父亲关心地问。
“邻村村长的女儿。”
“你是不是说塞拉萨锡呀?”
“是的,就是她。”
“这不行,你不能娶她!”父亲不满地说,“塞拉萨锡一见阳光就没命了,只有夜里才敢出门。跟这样的人怎么生活呀!”
但是玛西劳说什么也不改变主意,这样,他终于和塞拉萨锡成了亲。他们是在塞拉萨锡的娘家举行的婚礼,等太阳落山以后,玛西劳再把塞拉萨锡领回家。同村的小伙姑娘们都来闹新房,大家闹腾了一整夜。
当东方发亮的时候,玛西劳说:“我渴了!”
有一位姑娘从外面给他打来水,可玛西劳一滴没喝就倒在地上说:“我渴了!我要塞拉萨锡给我打水来!”
“你知道得很清楚,塞拉萨锡怕见阳光,她是不能到外面去打水的呀!”其他姑娘劝玛西劳。
“她不去打水,我非渴死不可!”玛西劳还是老主意。
塞拉萨锡没有办法,只好拿起葫芦去打水。这时,太阳已经出来了,她走出房门,经太阳光一照,马上就变成了一座蚂蚁山。
“看你干的好事哟!”人们异口同声地埋怨玛西劳。
可埋怨有什么用呢!玛西劳自己心里也不好受,当蚂蚁山里传出隐隐约约的哭声时,他悔恨地骂自己:“我干了一件天大的蠢事哟!我干了一件天大的蠢事哟!”
“反正事情已经过去了,就别再想它了!”人们一起安慰他说,“现在,你应该到塞拉萨锡娘家去一趟,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人家。”
但是玛西劳不好意思去。其他人自然也不肯代他去。
“我们叫一条狗去吧!”有人建议。于是,一条狗被牵到面前。
“你到邻村去一趟!”人们对狗说,“告诉村长,他女儿因为晒到太阳,变成一座蚂蚁山了。”
“好!我去!”狗回答。
“你到那儿怎么说?”人们问。
“汪!”狗只叫了一声。
“你这个送信人是不称职的!”于是,人们又找到了一只猫,对猫说:“你到邻村去一趟,跟村长说,他的女儿由于照到阳光而变成一座蚂蚁山了。”
“好吧!我去!”猫回答。
“你到那儿讲什么?”人们问。
“喵!”猫只叫了一声。
“叫你去送信事情也办不成!”于是,人们又找来一只母鸡,对母鸡说:“你到邻村去一趟,告诉村长,他女儿由于跑到阳光下面而成了一座蚂蚁山。”
“行!我去!”母鸡回答。
“你到那儿说什么?”人们问。
“格!格!格!喂!村长,你的女儿跑到太阳下面去了,她变成一座蚂蚁山了。”
“好!你是一个出色的信使!”人们高兴地大声夸奖。于是,人们给母鸡每只爪子上戴了两个手镯,便打发她上路了。
母鸡沿着小路向邻村跑去。每跑一步,爪子上的手镯就叮当一声响。来到邻村村长的家里,见村长全家人正坐着喝啤酒,母鸡拍打了一下翅膀,便站在屋脊上叫起来:“格!格!格!喂!村长,你的女儿塞拉萨锡跑到太阳光下了,她变成一座蚂蚁山了!”
村长全家人听了,全都跳起来。村长的妻子赶忙跑去看女儿过去吃饭用过的碗,见碗果然有了裂缝。
“啊!我可怜的孩子啊!我可怜的孩子啊!”她哭了起来。
哭了一会儿,村长的妻子便去找那年给她汤药的那个神通广大的巫师。她向巫师叙述了自己的不幸。
“我尽力帮助你!”巫师说。他拿了一服汤药来到玛西劳的家里。他把塞拉萨锡变的蚂蚁山前后左右细细地观察了一遍,找着几个洞口,便把汤药灌了进去,然后又说:“快杀一只羊,把皮剥下来给我!”等人们把羊皮拿来,巫师又往其他洞里灌了一些汤药,并用羊皮盖住了蚂蚁山。
“现在,咱们就在这儿等吧!”巫师说。
人们等呀等呀,等了好长时间,突然,羊皮动了几下,塞拉萨锡从蚂蚁山里走出来了。
“快往屋里跑!”巫师喊。
塞拉萨锡用最快的速度跑进屋里。巫师见她背上有许多伤口,便往上面倒了一些汤药,说:“现在,你可以拿罐子去打水了!”
“不!我决不让妻子再到阳光下面去了!”玛西劳堵在门口抢着回答。
但巫师一把将他推开,塞拉萨锡跑到屋外去了。
在场的人个个紧张得心怦怦直跳。不过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塞拉萨锡还是塞拉萨锡,她并没有变成蚂蚁山。
从此,塞拉萨锡就不再害怕太阳光了。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非洲(全两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