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海尔转型:人人都是CEO

消灭“差不多”文化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海尔转型:人人都是CEO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海尔的日清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消灭“差不多”文化。据我的观察,在中国的许多企业里,流行着一种“差不多”文化,这种文化对企业百害而无一利,它侵蚀着组织的肌体,让企业的竞争力和执行力丧失殆尽。在这样的氛围和文化中,员工做事情马马虎虎,不认真,更不能精益求精,就像是一个“差不多”先生一样。

  胡适先生曾经在1924年创作过一篇传记题材寓言:《差不多先生传》,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文章非常精彩,现摘录如下: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礼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话,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如果企业里出现许多“圆通大师”,那么这家企业距离“圆满归天”的日子就不远了。如果企业要想长寿百年、基业长青,就必须消灭这些“圆通大师”。而消灭这些“圆通大师”的唯一路径就是建立持续改进的日清文化。就像海尔一样,咬住第一竞争力的目标不放松,不断关闭目标和结果之间的差距,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走向卓越。“知行合一方为本,皓首穷经终为空。”如果企业不能建立其强大的执行体系,再好的战略也只能是空中之楼阁。 海尔转型:人人都是CEO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