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诗词赏析七讲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二 风格即其人
闻一多论唐诗颇有妙语,如说:“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孟浩然》)诗如其人,虽然在孟浩然表现尤为突出,却也是一种普遍的规律。因为文学创作是个体的创作,作品贵有个性,玩味诗词,关键之一也在寻绎其艺术个性。“风格即其人”,艺术个性又关乎作家的性分学养。“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刘勰)所以要读《离骚》,必须先读屈原传记,知道他的人生见解,两度流放的政治经历,与其内心的深刻矛盾。有了这些知识准备,这篇光彩陆离的长诗,也就不难入门了。如能解乎此,昔人名作在我们读来必更赏心悦目。
熟知诗人的生活环境,对于解诗有莫大帮助。古往今来那些大自然的伟大歌手,往往得故乡山水形胜之助。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家乡,便是著名的风景区,以至于有人认为不亲见华氏故乡之湖山,便不能彻底了解何以会产生这样一位诗人,也很难彻底明了他的写景诗的深邃意蕴。同样,读者如果对“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有比较真切的体认,便能更为领会孟浩然其人与其诗。如果读者不仅了解襄阳的自然景观,而且了解襄阳的人文环境,那么他的领会便会更加亲切更加深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与诸子登岘山》)
只要知道孟浩然早年的生活环境,便不难察觉生在奋发有为的时代,而又深恋隐逸之趣的诗人那灵魂的骚动与困惑。
李清照生长于济南(今属山东),故居在柳絮泉旁,今归趵突泉公园,有纪念堂。济南古称历城,自古就是一个泉流满地、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所在。女词人的灵性不但来自天赋,也来自地赋。其次,她幸运地生在北宋时代,比朱熹年长四十六岁,那时女性还没有太多的压抑。与蔡文姬一样,她出生在学者家庭,又是独生女儿,得以受到充分的文化教育。因而李清照早年作词,主要取材于其感情生活及对大自然的喜爱,或表现少女少妇对爱的憧憬和恋爱的陶醉,很是放得开,至如“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采桑子》)时人谓其“作长短句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而其才华也颇受丈夫赵明诚的敬重。故其少作中虽然也有孤独的烦恼,离别的感伤,其实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丑奴儿》)的。
“靖康之难”的到来,使李清照的命运发生了急剧变化,她遭遇了丧夫之痛;接下来,眼睁睁看着耗尽半生心血收集的大量文物被丢、被烧、被抢、被盗;同时,满怀恐惧地承受着政治流言的压力;后来是再婚和离异,其间还有家庭暴力的滋扰,弄得声名狼藉,疲不可支。你须知女词人生平前后生活状况的巨大反差,才能设身处地地体会诸如“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一类名句内涵的沉重。
每一个诗人都具有特殊的个性,每一个诗人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认识一个诗人的个性和特殊魅力,对于解读他的作品是大有帮助的。
不妨以宋代的苏东坡为例,具体谈谈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大家,苏东坡的魅力大致来自四个方面:
其一,在政治上,苏东坡是一个原则性很强,不肯偷合取容的人。他从青年时代就锐敏地感觉到宋朝百年无事背后的危机,主张改革。从他后来在地方官任上所表现的施政才能看,如果担任执政大臣,也应是有所作为的。不幸的是,在北宋激烈的新旧党争中,他独持政见,前不合于王安石,后不合于司马光,不肯作政治投机,因而始终未能走出这两大人物的阴影,所谓“既生瑜,何生亮”,也是无奈。
其二,在生活上,苏东坡是一个亲和力很强,富于情调的人。“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养济院)乞儿。’”(《悦生随钞》)如生今世,可为“爱心大使”。他的朋友很多,品类不一,不管什么人,都和他谈得来。“东坡平生不耽女色,而亦与妓游。凡待过客,非其人,则盛女妓丝竹之声,终日不辍,有数日不接一谈,而过客私谓待己之厚。有佳客至,则屏妓衔杯,坐谈累夕。”(《茶余客话》)也就是说,东坡待客,非其人,则请“三陪”;遇可人,则自己陪。皆大欢喜。他谈吐诙谐,喜欢打趣人。有人以咏竹诗请教于他,有“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东坡大笑道:“诗虽好,可惜十根竹竿,只挑得一个叶儿。”解诗本来无须数学,但用刀剑形竹,实在太煞风景,不妨指其一端,反过来煞煞风景,极具机锋。他的政治生涯相当坎坷,但心态平和,阅历丰富,精神充实,感觉快活。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总是持审美观照的态度来玩味生活,修炼到宠辱不惊的境界,颇得力于佛学与《庄子》。
其三,在文艺上,苏东坡是一个天才,一个无所不通的人。古代笑话说,明代有个叫陆宅之的,“每语人曰:‘吾甚爱东坡。’或问曰:‘东坡有文、有赋、有诗、有字、有东坡巾,君所爱何居?’陆曰:‘吾甚爱一味东坡肉。’闻者大笑”(浮白斋主人《雅谑》)。其实陆宅之的话也不大错,因为苏东坡本人正是一个美食家。
其四,在事务上,苏东坡是一个实干家,一个政绩卓著的人。他一生中在京为官时间累计不过十年左右,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任职。他的为官生涯充满务实的精神,在处理实际事务中,他是一个很有本领的人,办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兴利除弊的事,他在各地都重视兴修水利,组织过各类救灾和赈济工作。在从事公益事业和政绩卓著这一点上,李、杜都不能与苏东坡相比,他们固然是没有机会,不过,假使有了机会,是否有处理实际事务的才干和耐心,也还是未知数。总之,苏东坡的为人,既有极其实际的一面,又有非常超脱的一面;既有十分认真的一面,又有十分随和的一面,而在这种矛盾的统一中,表现出他不同寻常的魅力。
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常能使读者体会到其诗作的味外味。因为你知道了东坡平生经历,乐观坚忍的禀性,及其所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所以你能充分玩味其诗词中表现的那一分性情与学养。“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望湖楼醉书》)这是熙宁五年(1072)在杭州所作。“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何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初到黄州》)这是元丰二年(1079)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按:梁代何逊、唐代张籍、北宋孟宾于皆做过水部郎官,诗人引以解嘲。)“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这是绍圣二年(1095)谪贬岭南所作。“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纵笔》)这是绍圣元年(1094)在惠州所作。——钟声与春睡何关,而加关联,且曰“轻打”,恐惊梦,何等体贴人情。据说为了这首诗,他又付出过一定代价:时相“章子厚(惇)曰:‘苏子瞻尚尔快活’,乃贬昌化(海南)”。(王文诰《苏诗话》引《舆地广记》)“九死南中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这是元符三年(1100)渡琼州海峡时所作。读者仍然可以从中辨认出那个逆来顺受、乐观旷达的主人公的形象——这便是苏东坡。
“东坡自海外归,人问其迁谪艰苦。东坡曰:‘此骨相所招。小时入京师,有相者曰:一双学士眼,半个配军头。异日文章虽当知名,然有迁徙不测之祸。今悉符其语。’”(《瑞检堂暇录》)“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这是东坡总结一生遭际之作,纵有悲怆,终归平和。
“天下几人学杜甫,诗中定合爱陶潜。”(刘东父集东坡诗句)苏东坡一生得力于陶渊明处甚多。自从汉末天命观发生动摇,魏晋时代的个性觉醒,诗人们走出了旧的悖谬,却又陷入新的困境。从“十九首”到曹植、阮籍,诗中充满忧生之嗟,诗人在苦苦思索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但走不出人生的苦闷,严重的心态失衡困扰着曹植、阮籍乃至左思。陶渊明用他的实践和诗歌,第一次对这些问题做出了明确的答复,对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做出了肯定的答案。他从回归自然,参加劳动,享受亲情,从事创作中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并提出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以内心的充实与贫乏动乱的现实相对立,找到了心理的平衡。“他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毫不为意,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何等的自然。现在有钱的人在租界里雇花匠种数十盆菊花,便作诗,叫作‘秋日赏菊效陶彭泽体’,自以为合于渊明的高致,我觉得不大像。”(鲁迅《魏晋风度与文章及药及酒之关系》)
苏东坡知扬州时曾和陶《饮酒诗》二十首,贬谪岭南时又和《归园田居》八十九首。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云:“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假使我们深知诗人之性分,乃至知道其生平交游,有时便能读其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体会到诸多别趣。例如李白诗中有一首流传极广,艺术生命经久不衰的小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有人评这首诗好在“有真情实感”。殊不知好诗无不具有真情实感,所以不必说;而这首诗突出的成功之处也不在所谓真情实感,而在于一种李白式的特殊风趣,可以说,它在短短四句诗中,活脱脱地刻画出了两个不拘俗套的人。这就需要读者不但熟知李白,还应知道与此诗直接相关的汪伦其人。
汪伦是唐时泾县村民,曾以美酒招待李白。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载,汪伦曾捎信欺以其方:“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至,他这才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并住了好几天。这故事不一定真实,但却很能反映李白与汪伦的性格与交情,不仅仅可助谈资。关于《赠汪伦》这首诗,人多乐道其三四句,往往忽略其一二句的风趣和作用。其原因就在于忽略了这两个“活”人。“李白乘舟将欲行”,就要离开桃花潭,却不像是要在此告别谁,陶然忘形的他是兴尽而返。又从下句的“忽闻”可知,这汪伦的到来是不期而至的。这样的送别,在前人之作中罕有。
“忽闻岸上踏歌声”,人未到而声先达,欲行的李白却已心知来者是谁,所来何事,手中何所携了。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汪伦就是来得巧。以下的事,诗人不再说也不必说,因为读者可以发挥想象了,那自然是饯别场面,一个“劝君更尽一杯酒”,另一个则“一杯一杯复一杯”了。不说则妙在省略、含蓄。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落落大方,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则既热情,又不流于伤感。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个乐天派,一对忘形交。这忘形正是至情的一种表现。因而李白不仅以汪伦为故人,而且引为同调,所以他要高度评价汪伦的友情。
三四句以本地风光作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水长比情长,是诗人们常用的比喻;而说水深不及情深,就显得新颖。所以清人沈德潜赞美说:“若说汪伦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语只在一转换间。”此外,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这首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直率、亲切和洒脱,很有情味。突破送别诗的感伤格调和传统手法,此诗正充分表现了李白的艺术个性,从而获得不朽的艺术魅力。由此例可以看到,知人对于透彻地玩味诗意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熟知其人,我们还可从一些看似寻常的诗作中发现奇崛与艰辛: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须知这首貌似无奇的五言诗,是少年时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万的李白,在晚年时所作。我们不能像论者通常认为的那样,以为此诗仅仅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那太肤泛了。此诗实际上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巨大转变。他是深深懂得了“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因而这位往昔大呼“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洒脱之士,面对这样一餐寻常茶饭,竟深深地羞惭起来,这就令人尤觉感动。杜甫《丽人行》中以较多篇幅描写了杨氏姊妹在曲江边上大摆排场,所设的一席考究、丰盛的筵宴,用的是犀箸、水精盘,摆的是紫驼、素鳞及各种山珍海味,令人眼花缭乱。尽管那群贵妇并不能吃(“犀箸厌饫久未下”),但送膳的太监们还忙个不停,从夹道将山珍海味络绎不绝地送来(“御厨络绎送八珍”)……如果读者知道写这首诗的人,当时处在“饥饿动即向一旬,鹑衣何啻联百结”的境地,那么这段对奢侈的宴席的描写,读来岂不更为有味。
运用“知人”的方法读诗,往往能洞悉诗人用心,从而发微。仍以李白为例,他的《将进酒》在提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之后,即说到“陈王”曹植。然而以饮著名的人物甚多,何以只举曹植呢?比方说,为什么不举耽酒更深,而又著了《酒德论》的刘伶呢?(李贺《将进酒》末尾正是提到他:“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只要知道李白自命不凡,好以管仲、诸葛亮一类高级人物自比(“自言管葛竟谁许”),那么他在此以政治上自视甚高而备受排斥压抑的一代诗人与名王的曹子建自喻,也就不足为奇了。于是读者便从这篇劝酒歌中体味到一种浓郁的政治忧愤,不至于视为一般的人生感喟了。年辈较李白早,写出“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的诗人孟浩然,虽终生不仕,功名心毕竟很强。李白《赠孟浩然》却写道: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这首诗似有溢美之嫌。然而读者只要知道李白一生嗜酒,爱月,迷花,戏万乘若僚友,便可知诗中的孟浩然更多地染上了诗人自我色彩,或者说将孟浩然理想化了。
息夫人的故事为唐诗人所乐道:据史载,楚王为掳息妫而灭息国,息妫入楚宫后生二子,却始终不说话。杜牧《题桃花夫人庙》云:“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强调息夫人屈从的一面。王维《息夫人》一诗却云:“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强调其消极反抗的一面。有人联系到王维在作诗三十余年后,也落到息夫人一样的命运,在国难中做了叛军俘虏,尽管心怀旧恩,却又求死不得,仅能抱着矛盾悲苦的心情苟活下来。则可知其早年诗中同情息夫人,也不完全出于偶然。
如果读者能像熟悉朋友一样熟悉诗人,那么有很多看似奇谲的现象也都不难索解。如李贺,我国诗史上以鬼才著称的艺术个性相当独特的诗人,他作诗风格诡奇幽艳,绝类楚骚。与他同时的杜牧就曾以“时花美女”、“牛鬼蛇神”来譬喻他的诗品。有人竟认为他和他的诗歌“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如果读者不仅注意到这个诗人的心高命短,而且注意到他曾做过以“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的奉礼郎,仿效《楚辞·九歌》写过不少神弦曲之类迎送神灵的歌诗这一事实的话,则其诗风的形成也就有以致之,可得而说,而不足深怪了。李贺为奉礼郎,时年二十初过,正是其创作生命的旺盛时期,他的多数名作,都成于此后。在唐代大诗人中,担任过这种品位不高,职司独特的人,确乎又是独一无二的。“风格即其人”,在李贺身上似乎可能得到另一种解释。 诗词赏析七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