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红楼梦》一百二十回里真故事

红楼非梦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红楼梦》一百二十回里真故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对于书籍,对于各式各样能够到我手中的书籍,给我带来的愉悦,是心存感激的。在二十多年含垢忍辱的日子里,给我留下最多的阅读愉悦,当数曹雪芹的《红楼梦》了。每本书,都是一个独特的天地,但《红楼梦》以一个用文字建造起来的五彩缤纷的万花筒似的美学世界,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看,无论你以什么心情去看,都会给你以惊奇,以赞叹,以感慨,以陶醉,以温馨,以诗意,以及心灵的震颤,幻想的神驰。

  《红楼梦》之所以不朽,就在于永远有话好说的强大生命力上。

  ——曹雪芹,他是昨天的,但也是今天的。这部书将同这个时代,这个世界一路同行,向前走去。

  阅读,并不都愉悦。有愉悦的阅读,也有不是那么愉悦的阅读。

  人的一生,其实阅读的最大一本书,是生活,是现实,是社会,是命运。年过古稀的我,这本大书,读了快一辈子了,差不多也该读完了,总结起来,无非碰过钉子、翻过跟头,无非挨过板子、打过屁股,从来也不曾阅读出来什么愉悦。不过,都是已经过去的事了,不值得提起,也不必提起。

  对于书籍,对于各式各样能够到我手中的书籍,给我带来的愉悦,是心存感激的。在二十多年含垢忍辱的日子里,给我留下最多的阅读愉悦,当数曹雪芹的《红楼梦》了。每本书,都是一个独特的天地,但《红楼梦》以一个用文字建造起来的五彩缤纷的万花筒似的美学世界,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看,无论你以什么心情去看,都会给你以惊奇,以赞叹,以感慨,以陶醉,以温馨,以诗意,以及心灵的震颤,幻想的神驰。

  这时候,你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到的,被打板子也罢,被踢屁股也罢,钉子碰得七荤八素也罢,跟头跌得头晕眼花也罢,乃至于像家常便饭似的,低人一等的歧视也罢,画地为牢的禁闭也罢,人皆白眼的排斥也罢,摘了帽也还是右派的不屑也罢,都会在这部不朽的史诗中忘怀,久而久之,捧起这部《红楼梦》,就是对于身外一切纷扰的逃遁。

  也许是一种阴差阳错,《红楼梦》这部书,甚至在最革命文化的“极左”年代里,也不曾被禁绝过。我不知道是不是由于一位领袖人物说过,这书至少要看上五次,他就看了不知多少次。这句从未见诸文字的“最高指示”的定性,竟使得《红楼梦》一书,从来是各方都能接受,都允放行的文学读物。应该说,中国的读书人,这些年来,大致都经历过,一、无书可读的禁绝时代;二、只有一种样式,一种体系,一种规格,一种思想的书,而无其他书可读的设限时代;三、今天这种基本上什么书都有可能读到的逐步放开的时代。

  得通灵幻境悟仙缘

  我不甚害怕那些岁月里的熬煎,那是无法逃脱的,也可以逆来而顺受之。只是害怕无书可读,那种孤独,才是真正无法排解的。每当碰到这个阅读的空白期,我就会在工地的那数十人聚居的工棚里,就着自制的墨水瓶煤油灯,读我那一本本薄薄的《石头记》。

  鲁迅说过:“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由此可见,求知和求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春华秋实,你付出得多,你收获得也多,只要读书,就有收获。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一本书,多一分智慧的光亮。

  于是,我就会想起一个忘了出处,但总是砥砺着我的读书故事。

  那应该是一本革命回忆录,应该是一位革命前辈的亲身经历。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统治的白色恐怖时期,从事地下工作的他,被抓进苏州反省院里。在关他的单人牢房的墙夹缝里,挖出来一部未被狱卒发现的,已很零散的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显然,这是前一位关在这间牢房里的难友,有意留存下来的。他在那几年的关押反省期间,这部可以说是相当枯燥乏味的哲学书籍,是他唯一可读的书。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把他营救出来,嗣后,他竟然成为一位研究《反杜林论》的哲学专家。

  我由此推想过,若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我将会携带一本什么书籍,走进班房呢?这虽是荒谬的假设,然而,在这个世界上,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常会发生,应该发生的事情却偏偏不发生,如果,这个假设万一成真,给我只能拥有一本书的选择自由,根据我个人从1957年开始,直到1979年为止,长达二十二年的阅读经历,一种处于基本上相似班房状态下的阅读经验,我相信给我这个机会,那么陪伴我的,将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这是我读了一辈子的书。从十几岁时读起,一直读到今天,七十多岁了,仍时不时要翻开这部书中的某一回、某一节,像孔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那样,追求这个“乐”。

  为什么我要挑选《红楼梦》进班房呢?因为,有些艰深的书籍,是毫无疑义的好书,但啃起来十分吃力,在唯可面壁的孤独中,除那位革命家可以啃下《反杜林论》外,我想一般人都缺乏那种攻坚的毅力。有些精彩的书籍,既能引起阅读兴趣,也能产生阅读快感,然而,多读几遍以后,也就索然无味,俨然鸡肋。

  唯有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永远读不完,也是永远读不厌的书。是能够得到求知的满足,也是能够饱享消闲的愉快的书。最初读时,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流连忘返,美不胜收。后来读时,如登泰山而小天下,恢弘堂奥,气象万千,学无止境。老实说,曹雪芹笔下的世界,离我们很远,然而,我们却有如同身在金陵那条街上的亲切感觉。他所描写的那些人物,与现实生活已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不知为什么,却总能在心灵深处得到呼应、共鸣。所以说,《红楼梦》不是梦,而是昨天和今天,今天乃至明天的存在,历史和现实、当今以及未来的延伸。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因此,《红楼梦》给我所带来的阅读愉悦:一、不论从哪一页翻开来阅读,不论从前往后读,还是从后往前读,都能很快进入角色;二、不论读过多少遍以后,再捧起来读下去,都能找到与前不同的,常读常新的体会;三、不论时间和空间发生什么样的变革、变迁、变化,甚至变异,这部书籍之所以不朽,就在于永远有话好说的强大生命力上。

  在那二十二年里,总是与我的行李、背囊、吃饭的搪瓷盆、粮票、菜金在一起的,就是这部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万有文库》本《增评补图石头记》(悼红轩原本,东洞庭护花主人评,蛟川大某山民加评,海角居士校正的一百二十回本),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在我看来,这在我心目中认为是最好的一种版本,包括那些评语,那些插图,曾经给我留下多大的想象空间啊!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众家评点的《石头记》,解放后未见流通,也未见介绍和推荐。如今谈红,无不捧脂,其实,真正就文学论文学来读这部小说,3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的这部书,是很不错的版本;相反,甚嚣尘上的脂砚斋评《石头记》,倒是钻进去很难摆脱的迷宫,如今,许多掉了魂的红学家,像得了魔怔似的沉醉于脂评之中,与小说和文学的正道,不知偏离到什么地方去了。

  记得在劳动改造期间,管你的那些人物,角色不大,坏水颇多,可能出于人类是从低等生物进化而来的缘故,原始的残忍心发作起来,唯以作践施虐我等可怜虫为快。重活、累活、脏活、别人不乐意干的活,都派到你的头上,有时,别人放工了,你还回不来。所以,能摆平在铺板上,真是连动都不想动。幸运的是,我拥有的这套《石头记》不是大部头的。每册的重量不足百克,持在手中,可谓不费吹灰之力。

  也许良知尚未完全绝望,也许灵魂还没有彻底一蹶不振,也许曹雪芹家族的命运,说明世界也许不会一成不变。作为一个读书人,若不想死,若还有明天,能一天到晚不与汉字打交道吗?于是,就得找随便什么的汉字的书籍报纸来看,尤其当你累得浑身上下酸痛不已时,拿起这一薄册百看不厌的《石头记》,便是一次苦难中的精神大餐了。

  书不重,只二两,举起来读上几行,能使我走进书里去,而忘记眼前一切的羞辱、苦痛、折磨、煎熬。否则,真不知怎么度过那漫长的无尽期的阴霾岁月。《红楼梦》,就像不沉的湖那样,你只要跳进去,便只有你和红楼中人融合一起,别人休想介入的境界。此时此刻,人间的狗脸生霜,世道的客走茶凉,窗外的凄风苦雨,命运的坎坷无常,都他妈的置之度外了。哪怕只有一分钟的自由遐思,那一分钟便是你自己作为上帝在主宰着的天地。

  数十年后,回想起那时大山深处的建筑工地,工棚里通常要住四十个或五十个工人,在如此喧嚣的、嘈杂的、混乱的、恶劣的生存环境里,心里面连这么一小块净土,也不保持的话,那岂不是完完全全的行尸走肉了吗?我一直这样认为,也这样行事的,不管怎样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然我活着,我就忘不了营造那个属于自己的梦。因为,一个人,什么都有可能失去,梦却是谁也夺不走的。告密者也无可奈何,他估计得出来你一定在做着“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梦,他从你眼睛里看得出你在等待“雄鸡一唱天下白”的那一天,而且似乎听到你在心灵深处鞭挞他这种狗样的人,和人样的狗。然而,他抓不住把柄,无计可施。

  但对我来讲,有梦,也就意味着还有希望,还有未来。

  而有希望、有未来,自然也就有了生存下去的信心。这就是这部须臾不可离的《石头记》,在那些年里,曾经给过我的启示。

  人人都应该有珍藏的、心爱的、时刻捧读的、陪伴入梦的一部书。

  读书,是文人的职业使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古往今来的作家们的自我期许。但实际上,一个人,终其一生,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者,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说实在的,也是“弱水三千,取一瓢饮”而已。但有一条,几乎绝大多数作家,都有他特别心仪的一个作家,都有他格外钟情的一部作品,是他进行文学创作时,能起到磁场作用、坐标作用、校准作用、激发作用的重要参考物。

  不管如何,《红楼梦》这部不朽之作,是值得每个人认真一读的。这部书的伟大之处,便是你投入多少工夫,也必将获得多少教益,不会落空的。

  我是赞成不必抱着太高远的目的,去读这部不朽之作。当然,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读,从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教科书角度读,从追求人性、爱情和自由的角度读,从护官符、四大家族,贵族与奴隶的阶级斗争角度读,从“红学”诸家考证的角度读,也不是不可以。若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读,我倒偏向晋代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阅读方式。像《红楼梦》这样的不朽之作,只有不断地读,经常地读,才能自然而然地熟悉它、了解它,然后,再读,而且多读,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有更深入的体味,也许对于自己的历练、见识、理解、感悟,当然也包括写作,一定是有所助益的。中国有句俗话,叫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很有道理的。有志文学的年轻朋友,不妨这样试试。

  尤其当你,当我,当他,在人生路途上,碰到了碧落黄泉的反差时刻,碰到了迂回曲折的艰难关头,碰到了悲欢离合的感情波澜,碰到了意兴阑珊的怅惘一刹,这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书,那些你再熟悉不过的人物、面孔、性格、遭遇、情节、故事,也许会从正面、反面给你一些启示,一些教益,一些道理,一些思考,而豁然开朗,而翻然彻悟。

  曹雪芹,他是昨天的,但也是今天的。

  这也是《红楼梦》永远能够具有青春活力的最根本的原因。

  他和他的书,将同我们与这个现实中进展的世界,一路同行地走下去。 《红楼梦》一百二十回里真故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