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战国风云人物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悄悄拔尖
公元前247年,在位三年的秦庄襄王甍,太子政继位,这就是秦王政(秦始皇)。
那么,秦庄襄王临死前,对年纪轻轻的儿子能够继承家业,也充满担忧。
此时的秦始皇才十三岁,在朝中根基并不稳固。虽说,秦始皇是秦国的太子,继承大统是没有什么问题。可,年轻的秦始皇,能否驾驭能臣悍将?能否分化瓦解宗室的势力?能否游刃有余的处理外戚关系?能否处理错综复杂的朝堂关系,应对诸侯?
要知道,秦昭襄王的子孙,也不少。光安国君的儿子有二十多个。
虽说,秦庄襄王继位,宗室、兄弟没人站出来反对。那么,他去世后,这些宗室、兄弟,会不会不把他儿子当回事,他也没把握。
因此,秦庄襄王在最后的生涯,要保证秦始皇顺利接班,坐稳江山。
但,有个很残忍的现实:秦始皇才十三岁,归国的时间也才三年。在秦国入世不深,没强大的根基。
那么,秦庄襄王做了什么事,帮助自己的儿子坐稳王位?
年仅十三岁的秦始皇,无力承担江山社稷的重任,也没有能力处理国家大事,更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所以,就要安排一个合格的班子,来辅佐儿子,不仅让权力顺利交接,还要力保江山稳固。
这也是君王临死前,最担心的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让自己年幼的儿子,坐稳王位,延续宗庙。
君王最常用的方式:托孤。
这些被托孤的人,也可以被称为托孤大臣,或者顾命大臣。
也就是说找几个人,强强组合,替自己照看儿子。
托孤,看上去很简单。实行,却是困难重重。
因此,托孤的人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尽忠幼主,不能对幼主构成威胁。
2、要有威望,才能服众。
3、能力要强,经验丰富。
也可以说,君王会找自己信得过,且能力强的人,来辅佐儿子,坐稳天下。
那么,秦庄襄王是怎样安排的呢?
1、提拔吕不韦的地位,封文信侯,兼任秦相,食邑十万户,并让儿子,认他为仲父。
毕竟,秦庄襄王能够离开赵国邯郸,回到咸阳,成为秦王。吕不韦是出了很大的力气。再加上,吕不韦和秦庄襄王朝夕相处了十几年。秦庄襄王了解他对人品、秉性。也可以说,秦庄襄王充分信任他。把儿子交给吕不韦,秦庄襄王放心。
也许,秦庄襄王这样做,还有其他考虑:吕不韦在秦国没有根基,不会对儿子构成威胁;把吕不韦和儿子捆绑在一起,也不会构成威胁。
2、华阳太后、夏太后、赵姬相互制约。
赵姬虽是她的王位,却掌管不了后宫。毕竟,赵姬对权术那一套,还需要学习。赵姬没有强大势力支持,也不可能出现秦昭襄王被宣太后架空的类似事情发生。
再加上祖母(华阳夫人、夏姬)、母亲(赵姬),秦始皇是他们三位的依靠。所以,她们只会帮忙,不会坏事。
这就有点汉景帝时期的格局,身边都是厉害的女人:祖母薄太后、母后王太后,还有身边有个厉害的女人窦太后。
3、提拔外戚势力。
这里的外戚势力,主要是楚系。
秦国和楚国的渊源极深,秦昭襄王时代,秦宣太后、魏冉、芈戎等人,都是楚系,就连秦昭襄王的王后、秦悼太子,也是楚系。
秦孝文王的王后,华阳夫人,也是楚国的贵族。
秦庄襄王继位,也是在华阳夫人及楚系的支持下。
秦庄襄王提拔楚系势力,可以平衡、制约嬴姓宗室势力。
4、留下了两个可靠的将领:蒙骜、王龁。
蒙骜的出生时间没有记载,但,他是齐国人,在秦昭襄王时并没有显赫的名声。秦孝文王在位时间太短,也没有勇武的余地。秦庄襄王继位重用蒙骜,开始显赫诸侯。并为秦国开拓了:三川郡、太原郡。也可以说,蒙骜历经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政,四代君王。
王龁在《赵孝成王篇》说过了,伐上党、征邯郸。在秦庄襄王时代,得到善待。王龁发挥余热,占领上党,战功赫赫,进而成为历经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政的宿将。
秦庄襄王给儿子留下了很多人,文臣有吕不韦、昌平君、昌文君等人;武将有蒙骜、王龁等人;后宫还有华阳太后、夏太后、赵姬三人。
安排好后事之后,秦庄襄王可以安心的闭眼了。
当然呢?
秦始皇也很聪明,人小,但也是有主见的人。他也明白,自己的处境很尴尬:没威望、没人脉、没战功。
因此,该低调的时候,就要低调。
正因为秦庄襄王的合理安排,才让秦始皇顺利交接了权利,坐上了王位。秦国新旧政权交替,并没有出现流血牺牲,也没被诸侯所欺。
然,安排好的事情,总会有意外的事情发生。
秦庄襄王没想到吕不韦和赵姬各取所需,成为权臣,控制秦国朝政近十年。也可以说,吕不韦在秦国呼风唤雨。值得庆幸的是,秦始皇也在慢慢成长,平安地渡过了青年时光。
话题,扯远了。
还是来说说,秦始皇继位后,面对的困境。
此时的秦始皇,年仅十三岁,根基不稳,入政不深。那么,秦国的国政,交给吕不韦处置。
秦始皇也没闲着:没有的,暗中培养;不知道的,努力学习。
用一句话来形容:悄悄拔尖,惊讶所有人的岁月。
当然,秦始皇继位后,总不能因为年龄小,什么都不干吧!
那么,十三岁的秦始皇继位后,做了什么事?
厚葬先王,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立威,只能征战诸侯,但,不切实际。
公元前247年,秦国被诸侯联军,打得不敢出函谷关。对外征伐诸侯,这是不可能了。
再加上,诸侯之中,有个很厉害的人物信陵君公子无忌。且又得山东诸侯的信任和推崇。
那么,信陵君公子无忌,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声望?
这是因为信陵君做了两件事:
1、秦赵邯郸之战时,救援赵国,重创秦军。
信陵君也留下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窃符救赵。
2、合纵诸侯伐秦。
信陵君救赵之后,留在邯郸,一呆就是十年。随着,秦国国力恢复,又征伐三晋。信陵君回到魏国,号召诸侯伐秦。诸侯很给面子,纷纷合纵。信陵君率领韩、赵、魏、燕、楚五国之师伐秦,并击破秦军。
此战,蒙骜名声受损,信陵君名震天下。
有信陵君维持诸侯合纵,秦国是不会自讨没趣。
这里说明一点,秦国的势力,还达不到碾压诸侯。
也可以说,秦庄襄王临死前,给秦国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秦始皇政继位,就要收拾烂摊子,不仅要安内发展生产,还要交好诸侯,改善关系。
信陵君的存在,对秦国威胁实在太大了。
不能打,那就离间。
秦国散播消息,离间魏安釐王和信陵君的关系。
谁也没想到,战功赫赫,深得诸侯推崇信任的信陵君,打得秦国不敢出函谷,最终落得沉溺酒色,郁郁寡欢。
所以,秦始皇要等待时机。
有句话说得好: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
秦始皇等来了第一个消息:赵孝成王甍。
公元前245年,赵国第三代王赵孝成王甍。(第一代赵武灵王、第二代赵惠文王)
至于,赵孝成王是个怎样的君主,我在《赵孝成王篇》讲述过了。
赵孝成王和秦国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四代君主之间的恩怨情仇也不少。
秦国的四代王,与赵国关系,很密切。
赵武灵王扶持秦昭襄王归国继位,不小心扶持了一个强大的对手;赵惠文王和秦昭襄王也是交锋不断,渑池之会,阏与之战;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政都在赵国有为质生涯。
下面重点来看一下,赵孝成王与这四位国君的恩怨情仇。
秦昭襄王:
1、赵威后执政(赵孝成王继位)之时,伐赵取三城。
2、长平之战、邯郸之战。
这两仗,一胜一负,也是战国时代最惨之战,秦国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甚至有种说法,这两战导致秦国兼并天下,退后了三十多年。
秦孝文王:
据说,阏与之战后,曾在赵国邯郸为质。
秦庄襄王:
邯郸之战时,在邯郸为质。如果不是吕不韦,他就可能死在了邯郸。秦庄襄王继位后,出兵伐赵,攻下太原,设立太原郡。
秦始皇政:
其父在邯郸为质时出生,也差点成为赵孝成王刀斧之人,在邯郸渡过了九年。
如果秦庄襄王、秦始皇政遭受赵孝成王刀斧,就没有以后的事?
也可以说,赵孝成王是秦国的对手,且不敢大意的对手。
秦始皇送走了第一个对手:赵孝成王。
秦始皇还做了一件事:扣留赵国的太子春平君。
那么,春平君是谁,又是什么时候在秦国为质?
公元前248年,赵国和北方的燕国、匈奴,摩擦不断。为了避免多线作战,赵孝成王把春平君送去了秦国为质。
此时的春平君应该有二十多岁,是赵孝成王的太子,未来的储君。
赵孝成王临终前,想要这个儿子回国继位。秦始皇和君臣考察之后,觉得春平君很有才华和能力,放他归国,等于纵虎归山,会成为秦国的**烦。
为了避免这个隐患,秦国扣押了春平君。此举,让秦国少了一个潜在的对手,也让春平君无缘国君之位,加剧了赵国政局动荡。当然呢?赵悼襄王也因为这个机遇,成为了赵王。
赵悼襄王继位,替秦国除去了两大名将:廉颇、乐乘。
也就是说,赵国权利更迭,一团乱局。
紧接着,秦始皇又送走了第二个对手:信陵君公子无忌。
公元前243年,信陵君公子无忌去世,同时魏安釐王也去世,魏景憨王继位。
赵国和燕国,又扛上了。
秦国抓住这个机会,出兵伐魏,得魏二十城,设东郡。
伐魏之举,秦国迎来了最后一次诸侯合纵伐秦。
这一次,诸侯联军推举伐燕大胜的庞暖为将,合纵伐秦。
秦国齐心协力,渡过难关,化险为夷。
此役之后,秦国开启了开挂人生。
秦始皇也悄悄拔尖,渡过了少年,进入了青年,到了亲政的年纪。
随着年龄的增大,秦始皇的羽翼丰满,对权利的掌控更加热烈。那么,阻挡秦始皇亲政之路的人,又会遭遇什么下场呢? 战国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