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战国风云人物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马服君请战
齐襄王命人把赵国的国书,以及朝臣的态度,转告给安平君。
安平君说了一句悲凉的话:想我一生为国,竟会落得如此下场。
安平君从这件事,又得出了一个信号:齐国他呆不下去了。
赵国不惜割济东三城,五十七座城池,只是为了一件事:换安平君为将。
看上去,安平君很重要。
但,也看出,安平君不重要。
对赵国而言,安平君很重要。毕竟,赵国的条件,是下了血本。
对齐襄王而言,安平君不重要。毕竟,齐襄王没有拒绝赵国的条件。一个能用钱财和土地,换走他,那怎么叫事呢?
安平君回想起过往,他在即墨破燕,一战成名。
再战,收复临淄,名声显赫。
三战,光复国土,成为挽救齐国的社稷之臣。
齐襄王对他礼遇有加,封他为安平君,兼任齐国的国相。
他的一生,本该是平淡无奇。却能纵横齐国朝堂,周旋诸侯,建立盖世功业。
按理说,他的一生,该知足了。
可,安平君心中还是充满了悲凉。
心心念念的齐国,竟然容不下他。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功高震主。
若不是有贤能的大臣,替他解围。他,能够走到今天。
或许,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十二字,就用在了他的身上。
可怜啊!真可怜。
他为齐国,鞠躬尽瘁,换来的却是一身伤。
齐襄王把主动权转交给安平君,就是告诉他:齐国不需要你,寡人也不需要你。你走吧!赵国的舞台更宽广,我也不会动手杀你。
家臣看出了安平君心中的悲凉,出言安慰:安平君入赵,能够为齐国得五十七座城池,可谓是大功一件啊!
安平君长出了一口气,悲悯答:此去赵国,我还能归。
正在家臣错愕不已的时候,安平君又说了一句话:王上,终究是对我不放心啊!当年孟尝君的心情,我总算明白了。
家臣问:安平君会不会多想了。去帮赵国伐燕,不仅能够成就功名,还能为齐国开疆,这是无上的光荣啊!
安平君摇了摇头,表示自己不是多想,而是有事实依据。
1、齐襄王对他的不满,由来已久,这在齐国不是秘密。
2、齐襄王爱惜他,就会直接拒绝赵国的条件。
3、燕国伐赵,赵国名将(马服君、廉颇)尚在,却向齐国求助,不惜以地换之,点名要他。
4、齐襄王让他自己做决定,不去,他就是齐国的罪人,更有理由打压他。
得出结论:齐襄王忌惮他,更害怕他。
齐襄王的想法,安平君都一清二楚。
面对赵国以地换将,安平君会怎么做呢?
既然齐襄王忌惮他,齐国容不下他。赵国如此看重他,他就去赵国发展。
按理说,安平君受了委屈,应该发泄才对。为什么还主动去赵国发展呢?
简单说:避祸。
还有,他不舍。
毕竟,齐国能有今天,他出了很大的力气。
若因为他,导致君臣不和,齐国大乱,这是他不想看到的。
再说了,齐襄王没有杀他,对他还算仁慈。
好聚好散,这也是君臣之道。
离开齐国,安平君和齐襄王之间的恩怨,也算彻底了结。
从此,他也不负齐国。
安平君爽快答应了赵国的条件,主动去赵国,这令齐襄王很意外。
但,齐襄王多了一点害怕。
毕竟,他这样对待安平君。日后,安平君会不会做出损害齐国利益的事来。
齐襄王维持表面的关系说了一句话:飞鸟知故乡,狐死必首丘。
这句话的意思也是告诉安平君,别忘了齐国是你的母国,也是你的故乡。
你不能做出损害齐国利益的事。
安平君也说了一句话:王上对我有恩,我怎能相负。
还有那句没有说出口的话:你不杀我,我也该为你做最后一件事。
齐襄王明白,这是安平君最后为他做的一件事:替他最后一次开拓疆土。
随后,安平君又说了一句话:我身在赵国,心在齐国。我去了赵国也不会做什么对不起齐国的事。
接着,又补了一句:乐毅能够为燕、赵两国和平奔走。我也能为齐、赵两国和平奔走。
最后表明态度:我的心在齐国。
安平君朝着齐襄王行了君臣之礼,转身,踏上了去赵国的路。
齐襄王看着安平君的背影,心道:我,负了你。
一想到自己的时日不多,齐襄王又说了一句话:你若不走,我心不安。为了江山社稷,我只能负你。
话说,燕国伐赵,赵国一边选择防守,另一边以济东之地向齐国换取安平君。
马服君赵奢听闻燕国不顾两国岁月交好,以及燕、赵联姻,竟然出兵犯赵的消息,怒不可遏。他左等右等,赵太后下达北击燕国,收复失地的政令。
谁知等来一个消息,赵太后不用本国将领出兵击燕,却用济东之地,换取齐将安平君。
秦国趁着先王丧期伐赵,赵国内政不稳。赵国联合齐国抗秦,马服君倒还能想得明白。
燕国犯赵,赵国定能靠本国之力,捍卫疆土。马服君怎么也没想到伐燕,还要用地换他国将领。
马服君入宫,分说利弊。
马服君例举了以地换将,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1、赵国有能打的人,却不重用,用他国将领,传出去名声不好听啊!
2、济东这块疆土,是牺牲了成千上万的将士,用血换来的,怎能拱手相送。
3、以地换将,不仅对不起先王和阵亡将士英明,也不能安臣民之心。
马服君说到激动之处,放言:老夫年迈,也要披甲上阵,为赵国尽一份力。
为了表明自己能够完成任务,马服君例举了一些优势:自己曾在燕国当上谷太守,了解燕国。
就当马服君踌躇满志,认为赵太后会把伐燕的任务交给他的时候,一句令人心凉的话传来:伐燕的人,已经有了。
马服君问:谁,比我更合适。
赵太后说:安平君。
马服君反对:他是齐国人,伐燕,不肯尽力,让燕、赵陷入水火,该怎么办。
赵太后才不相信马服君说的话。赵国礼遇安平君,对方岂敢不尽全力。
“伐燕成功,只会对赵国有利。赵国强大了,齐国就会有威胁。安平君不会看着赵国强大,威胁到齐国。”
随后,马服君又说了一句用安平君的后果:
“我们以他为将,出兵伐燕,安平君不尽心。燕、赵之战旷日持久,就会消耗燕、赵两国国力。对燕赵不利,对齐国有利。”
赵太后主意已定,哪里听得进去,回了一句:伐燕,你就别管了。此事,我自有主张。
马服君力争:燕国伐我,我们不战,割地换将,此举,太过荒唐。
赵太后:...
马服君又说:且不说,我国以地换将,会不会让诸侯国觉得赵国无人可用。济东令庐、高唐、平原陵地五十七座城邑这是成千上万的将士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就这样将将士用生命换来的疆土割裂之,这种行径犹如覆军杀将。臣,认为,此举不足取。
赵太后知道这些跟随先王征战的人是什么想法,但,她害怕自己的儿子驾驭不住这些人。
她的身体不好,也不知道能活多久。
她要做的就是在死之前,为自己的儿子,培养一批能打,且听话的将领。
赵太后是明事理的人,对待马服君也比较客气,说了一句话:燕国最害怕的人是安平君。用他伐燕,是最好的选择。·
马服君再劝,也不能改变赵太后的意见。
想着自己不服年迈之躯,仍旧怀着一腔热血,伐燕,守卫疆土。
他却没有得到赵太后等人的重用,他的意见也没被采纳。
马服君心寒了,也觉得自己老了。
既然赵太后等人,选择了用齐人安平君伐燕,而不用他,他也该安享晚年。
那么,安平君入赵,对赵国来说是如虎添翼?还是赵国霸业的绊脚石呢? 战国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