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战国风云人物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逢泽会诸侯
庞涓从桂陵大败而归,回到大梁。生平未尝一败的人,最终还是败了。
破他神话的人,却是他的师弟孙膑。
论天下诸侯何人能敌,舍他其谁。
这一刻,庞涓笑了,他有对手了,人生也不会感到寂寞。
天下无敌的人,真的很寂寞。
魏惠王见爱将打了败仗,也没有责怪他能力不行。
毕竟,齐国太狡猾,有备而战。
庞涓率军从邯郸长途跋涉,是疲惫之师。齐国以逸待劳,又设伏偷袭。庞涓在极度劣势的情况,保住了有生力量,也实在不容易。
魏惠王为庞涓找理由,重用且信任他。
庞涓见领导没有将锅让他背,也觉得自己跟对了好领导。
可,败给齐国,败给师弟孙膑,也是他心中的一道疤。想要这道疤痕痊愈,只能伐齐,打败孙膑。
正所谓,在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站起来。
魏惠王腾出手来,联合韩国,出兵襄陵,攻打宋、卫联军。
宋、卫联军见齐国不打了,也撤军归国。
楚国见魏国主力回来了,也停止了继续攻伐。
魏惠王处理了楚、宋、卫等诸侯,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击秦,收复失地。
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自然落到了庞涓的身上。
庞涓也知道,魏国和齐国短时间内,不会大规模开战。
那么,他把怒气发泄在其他诸侯的身上。尤其是秦国,面对猛兽的进攻,完全招架不住。
秦孝公见中原大战停了,庞涓率军来攻,很识相的躲避这支猛虎,撤军归国。这场以赵国邯郸,引发的第一次中原大战,最终落下了帷幕。
战争之后,总会改变格局。
第一次中原大战之后,格局又是怎样?谁又成为了最大的赢家?谁又是最大的输家?
大战之前,天下格局:魏国一家独大。
大战之后,天下格局:群雄并起。
尤其是齐、楚两国,成为了可以制衡魏国的对手。
邯郸劫难,让赵国的国力,一落千丈。
魏国四面开战,桂陵输给齐国,霸主的根基也被动摇。
秦国攻克了河西少梁,上郡固阳,兵峰抵达魏国旧都安邑。
齐国在桂陵击败魏军,这也是魏文、武两侯以来,最大的惨败。
齐国崛起东方,成为大国。楚国占据了魏国的睢濊间地。
魏、赵两国是最大的输家。秦、齐、楚三国成为了赢家。
大战之后,接下来,就是魏惠王个人反思时间?
魏惠王心想,攻伐邯郸,为什么会被诸侯群殴?
为什么那么多诸侯都帮赵国,魏国成为了孤家寡人?
这个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让魏惠王想了好几日,才想到了问题的症结。
那就是魏国和中原诸侯的关系太差。
魏惠王找到了原因,那就要改变这种现状。毕竟,以一国大战一群诸侯,魏国还是吃不消的。
魏惠王第一个要处理的外交关系,那就是赵国。
魏国携带胜利的余威,逼迫赵成侯在漳水之边,签订盟约。魏国遵从协议,从邯郸撤军。
魏、赵两国关系,开始缓和。
赵成侯签订漳水盟约之后,打击了他的万丈雄心,加上合约的屈辱,最后郁郁而终。
赵肃侯继位后,发出声名,条约无效,发动了对魏国的战争。
赵肃侯是进攻型的对手,永不服输。
魏惠王后三十几年,几乎都是与赵肃侯在战争之中渡过。赵肃侯也成为了魏惠王,后半生主要对手之一。
当然呢?后来还有一个主动进攻的对手,这就是秦惠王。
秦、魏两国争夺河西,也在这位对手进攻下,画上了句话。
魏惠王处理完赵国之事后,又与齐、楚、宋、卫、韩等诸侯相互交好,制定停战协议。
魏惠王与诸侯和睦相处,国家陷入安定,开始休养生息,发展国力。
这时,天下初定,各国也在变法图强。
齐、秦,开始了第二次变法。
韩国,也以申不害变法。
燕国继续保持沉默。
楚国与越国打得不亦说乎。
倒是赵国,成为了最忙的人:夺地平叛,征战诸侯。
趁着国际环境优越,魏惠王用了十年的时间,再次将魏国的国力,恢复到邯郸之战前。魏国得到发展,魏惠王开始膨胀,又想对中原诸侯出手。
可,上一次被诸侯群殴的事,他也没忘。
欺负宋、卫小国,也没有意思。若把魏剑指向大国,他也不知道是伐赵、伐秦,还是伐楚?
庞涓提议,向西灭秦,这样才能壮大魏国的实力,还有一个稳固的后方。
魏惠王也想起与中原诸侯大战时,秦国偷袭,占据河西元里、少梁,攻克上郡的固阳,渡河围困安邑。
秦国现在的发展,已经上了一个台阶。尤其是秦国,实行了第二次变法。再不压制秦国,等到他强大起来,魏国就惨了。
伐秦,既是为了削弱秦国,也是为了十年前那一战,报仇雪耻。
再说呢?中原诸侯轻蔑秦国,魏国伐秦,也没诸侯帮他。还有就是,周天子多次给秦国发去贺电,封他为诸侯伯长的事情,也让魏惠王不爽。
谁让魏惠王不爽,注定要挨揍。
魏惠王休养生息十年,早已经耐不住寂寞,他要搞点事情出来。
于是,魏惠王打算效仿姜齐恒公,以会诸侯,争霸天下。
魏惠王以这样的名义,也可以看出,那些诸侯国是给他面子的。等到事后,对于不给面子的人,挥出魏剑,灭之。
魏国以会诸侯之名,攻伐秦国的消息,传到了秦都咸阳。
话说?秦国的国都不是栎阳,怎么会是咸阳呢?
那,这又要从秦孝公继位开始说起。
少梁之战后,秦献公甍逝,秦孝公继位。
此战,打醒了秦孝公。让他知道,变则强的硬道理。
秦孝公在国都栎阳颁布招贤令。这时,公孙鞅拿着简历,还有李悝变法成果《法经》来到秦国找工作。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以公孙鞅为首,颁布《垦草令》,为变法拉开序幕。
由于垦草令的推行,让秦国经济发展迅速。秦孝公看到了变法的好处,决定大力推行。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在秦国推行第一次变法。
至于变法的内容是什么,这里不介绍了。
经过第一次变法后,秦国国力得到了发展。
魏国伐赵,引发第一次中原大战,秦国偷袭魏国,取得了显赫的战绩。
当然呢?由于魏国结束中原战事,发动反攻。秦孝公得到的全部失去。
秦孝公打算推行第二次变法。同时也让秦孝公感觉到秦都栎阳离魏国太近,不**全。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让公孙鞅,筑建新都,这就是咸阳城。
公元前349年,秦孝公将国都从栎阳迁到咸阳。
从这一刻起,咸阳成为秦国的国都。
咸阳也成为了秦国开疆拓土,一定天下的国都。这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上,第一个定都的地方。
咸阳,将留名后世。
此时,魏国会盟诸侯伐秦,秦孝公深知,硬拼是抵挡不住魏国的攻势。
公孙鞅想了一个主意,让魏国成为天下诸侯共同的敌人:‘尊魏为王’。
公孙鞅这招可真狠啊!简直是把魏国往火坑上推。
这个问题太高难度了,派任何人去都不放心。于是,公孙鞅要亲力亲为前去魏国,使劲地吹捧魏国的功业,把拍马屁的功夫,发挥的淋漓尽致。
魏惠王听了,很是高兴,也觉得是这么回事。尤其是公孙鞅那句,顺从天意,先行王道,再图霸业,让魏惠王膨胀不已。
虽然有人提醒魏惠王,秦国包藏祸心,给你挖了一个大坑,等着你跳。
魏惠王明知是坑,也会跳下去。
‘尊王’,太具有诱惑力?
若能称王,与周天子比肩,人生很完美。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以天子的名义,召集泗上十二诸侯逢泽会盟。
所谓的泗上十二诸侯,指的是泗河流域的十二个诸侯国。即:宋、鲁、卫、邾、薛、郳、滕、莒、任、郯、费、邳。
魏惠王之举,看似声势浩大,其实召见的是十二个小诸侯国。这些小诸侯国不能得罪魏国,所以委屈自己前来参加会议。
秦国倡议的当然也要派人来,韩、赵两国,见老大哥魏国,召集诸侯,也去凑个热闹,支撑一下场面。齐国、楚国、越国、燕国,完全不把魏国放在眼中,也不爱凑热闹。
魏惠王见来了这么多人,比周天子还要威风。居高临下,用天子的语气说话。
魏惠王见没人反对,宣布从这一天起,魏国称王。
秦国使者,率先高呼。十二诸侯国弱小,屁都不敢放一个,点头迎合,也跟着高呼。
韩昭侯、赵肃侯相互看了一眼。
啥,魏国自封为王?我们兄弟怎么办。
赵肃侯性格稳重,再加上在打齐国,不能和魏国闹得太僵,笑而不语。
韩昭侯性子比较急躁,怒喝,“魏侯,你算什么东西,敢称王。韩国,第一个不答应。”
魏惠王本来心情不错,见儿子辈的韩昭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魏惠王看着韩昭侯那张太欠收拾的脸,打他的心情都有了。
然,公共场合,动粗是不礼貌的。
魏惠王心平气和地说,“我称王,是天意。你敢对我不敬,别怪我对你动手。”
魏惠王的意思是说:信不信,我揍你。
韩昭侯见话语所破,已经没有缓和的余地,拂袖而去。
韩昭侯临走前,和魏惠王约架,要好好打上一架。并放言说,你敢称王,我第一个不服。韩国的大军,将会兵伐大梁,维护天道。
韩昭侯这么不给魏惠王面子,还被当众打脸。
韩、魏两兄弟的关系,又会何去何从呢? 战国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