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战国风云人物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五国相王
除了五国会葬图赵、三晋领袖齐聚赵国邯郸。赵武灵王迎来了短暂而又宁静的人生。
为什么说是短暂而又宁静?
那是因为,赵武灵王只有一年的舒服日子。
刚处理完中原诸侯的事情,燕国又出来捣乱。
赵武灵王五国都不怕,岂会怕了燕国。
燕国挑衅,赵国迎战。
此战,赵国打赢了,奠定了两国至少十年的和平。
摆平了燕国,赵武灵王再一次迎来了短暂的安宁。
趁着国内、国外平稳,赵国进入了正常发展轨道。赵武灵王除了修身养性、读书习字、看看先辈留下的智慧,还有就是骑马射箭。
嬴姓赵氏的君王,他们骨子流淌的血液是好武善战。
他们不仅要和诸侯开战,而且还要亲自上阵。正所谓,骑上马就是能征善战的将军,下马就是济世安邦的君王。
能打天下,也能治理天下。
无论是简襄之烈,还是赵烈侯改革,甚至是赵成侯、赵肃侯父子二人,你看他们的个人简历,都用共同点:披甲上阵,征战疆场。
这也是嬴姓这个部族,在商朝是贵族,在周朝的时候成为了奴隶。最后,嬴姓子孙历经几百年的打拼,建立诸侯国。
战国七雄之中,秦、赵两国都是嬴姓子孙。
他们还是同宗同祖。
所以,赵武灵王的爷爷、爸爸能打的性格,也遗传给了他、
能征善战,这项光荣的传统,不能丢了。
可,好日子总是很短暂的。
因为秦国搞事了,还波及到中原诸侯。
秦国搞什么事。动静整得很大,还波及了中原诸侯?
秦惠文王是不安分的主,继位腰斩商鞅,收复河西,攻赵伐魏打韩,都没有输过。
秦惠文王见魏国、齐国都称王?自己又有赫赫战功,也想效仿中原推行王道。
齐、魏敢称王,秦国也敢称王。
当然,称王不是说你想称王就可以,那是要有条件:强大的武力。
下面就简单说说,诸侯称王那些事。
楚国诞生之时,只是个子爵,丹阳是起源地,方圆五十里。因为身份关系不受周天子和诸侯待见。
于是,楚国发愤图强,周天子不封官,那就自己封,还要最大那个。楚国第六代君主僭越王道,还封三个儿子为王。
此举是公然挑衅周王室的尊严,还想分庭抗争。
西周天子,还是有很强的影响力。曾经看不起的小弟,竟然敢称王。
周天子不干了。
于是,在周天子的主导下,形成联军伐楚。
结果:楚国扛不住,只能被迫去掉王位。
一百年后,楚国见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周天子威信扫地,被诸侯欺负,不敢还手,再次称王。这个男人就是楚武王熊通。
周天子和中原诸侯,拿楚国没办法。
于是,楚国被边缘化,成为蛮夷。
楚国是第一个敢称王的男人。
中原诸侯还是比较安分,没有人敢称王,直到魏国第三代国君魏惠王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安分。
魏惠王称王,却被诸侯揍得很惨,还引发了第二次中原大战。
好在,魏国有实力,抗揍,保住了王的称号。
为了应付中原诸侯,魏国又搞出了一件事,去徐州,邀请齐国称王。
齐威王不敢一个人称王,尊魏国为王,这就是徐州相王。
魏国称王的代价是被诸侯围攻。齐国称王,也没好到哪里去,被燕、赵打,徐州之战,还输给了楚国。
如今,秦国也称王了。
秦国有实力称王吗?
对于秦国来说,是有的。
但,中原诸侯不承认。
秦国属于自娱自乐,自己封的。
有人说,秦国称王,三晋之君都去了。魏惠王驾车,韩宣惠王牵马,赵武灵王这个小孩子也去捧场。
不仅称王,还相当拉风。
这会是真的?
这时的三晋,已经弱到这个份上?
再说了,这时的魏惠王已经七十六岁了,韩宣惠王生卒不详,但这个时候的年龄,据推算应该在四十多岁左右。
这么丢脸的事情,魏惠王、韩宣惠王会干?
这两个都是第一代称王的男人,他们不要脸面吗?
显然,这个成分,有点吹嘘,还吹过头了。
魏、韩、赵混到这个份上,还搞什么三晋联合伐秦?直接喊秦国老大,不就行了。
秦国称王,中原诸侯不服,就会打他。
为了转移中原诸侯的注意力,秦国又干了一件事,与齐、楚会盟。
齐、楚都不搭理秦国。
会盟的结果,当然是失败。
秦国却放出一个假消息:三家均分天下。
这个假消息出来,的确引发了中原诸侯的恐慌。其中,中原诸侯之中,魏国的发言权是最大的。为了不被齐、秦、楚夹攻,魏国尊韩国为王。
韩、魏联盟也抵挡不住齐、楚、秦三国。因此,魏国需要更多的朋友。
关键时刻,我们的老朋友公孙衍出现了,他还搞出了一个更大的阵仗:五国相王。
这五国从北往南指的是:燕国、中山国、赵国、魏国、韩国。
这五国连城一线,也叫合纵。
看着这份名单,是不是很奇怪,中山国咋会也被公孙衍考虑了。
那就不得不说另外一个问题,这就关系到赵国。
五国合纵相王,倡议的是魏国。能否成功,韩国、中山国、燕国,不是问题,最关键的是赵国。
赵国拒绝,合纵就会失败。
毕竟,在北边,赵国是有很强的发言权。
为了争取赵国盟友,公孙衍就要替解决赵国的问题,还要做赵国君臣的思想工作。
赵国有什么问题呢?
那就是赵国和中山国之间的关系。
中山国水灌赵国镐城,占其地,这是国耻。赵武灵王继位时,中山国也是蠢蠢欲动。
魏国突然要赵国和中山国放下仇恨,携起手来,你好我好,大家好。
魏国是开心了,赵国会开心?
赵国开心不起来,合纵就会失败。
这点事难不住公孙衍,亲自前往赵国邯郸,面见赵国君臣。
因此,中山国能够有幸与万乘大国,并肩称王,也是这个原因。
公孙衍开门见山地说要请赵国称王,完了还说称王有中山国。公孙衍本来可以忽悠赵国参加,但,事情败露,影响不好,还不如直接摊牌说事。
赵国君臣会是什么反应?
不用想:一片反对。
赵国和中山国相生相杀这么多年,他们能答应吗?
不能。
赵武灵王可以和魏国放下仇恨,那是因为大家以前有共事经历,先祖还一起打过江山,最主要的是实力还在一个水平上。
中山国怎能和赵国相比。
对于中山,只能用武力。
公孙衍说了称王的好处,也问了赵武灵王和重臣几个问题:赵国有实力能够灭了中山?
赵国君臣:…(不能,也不会说。)
的确,现在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很难。灭中山很简单,赵国先祖早就做了。
中山国虽只有八百里,但也是九千乘,民风彪悍,国内还有司马稠等文臣武将,实力不弱。想要灭他,哪有那么容易。再加上,齐国和燕国,暗中支持。
想要灭中山国,那就更难了。
公孙衍替赵国君臣想了办法:孤立中山国,乱其政。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离间、挑拨中山国和齐、燕两国的关系。
怎么离间,如何离间,还不要让对方知道被离间、挑拨,这就需要很高超的技巧。
公孙衍暗示,眼下就有机会离间中山国和齐国之间的关系,你们要把握住啊!
中山国合纵称王,就会得罪齐国。
按照齐威王的个性,他会干出怎样的事来。
公孙衍又说了赵国为何离心力不强的问题,灭了中山国对赵国的好处,循序渐进,巧妙引导,实现自己合纵的目的。
称王、灭中山,这都是赵国君臣面临的两大任务。可,要他们和中山国平起平坐,心里面很难接受。
公孙衍不愧是纵横之才,三言两语,解决问题,分清利害。
赵国君臣只要不傻,他的提议,都会答应。
称王这个诱饵,已经很有诱惑力。还能离间齐国和中山国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灭中山国起到铺垫。
再加上,外部环境(齐、秦、楚联盟,均分天下)的影响。赵国君臣的选择也不多。
五国相王,对赵国而言,只有好处,一举多得。既能解决称王的问题,还能离间齐、中山之间的关系,还能应对外来威胁。
但,有一点,赵国君臣会暂时放下宿怨?
好在,赵国明白事理的人,还是很多的。
经过协商,赵国君臣答应合纵,与之互换国书。
公元前323年,在魏国的倡议下,公孙衍的努力下,韩、魏、赵、中山、燕五国会盟,合纵相王,称之为五国相王。
五国相王,赵国有没有称王?
当初魏国称王,被群殴。齐国称王,也被群殴。称王是身份的象征。
赵国实力比不上齐、楚、秦三国,却比得过燕、韩、中山三国。
赵武灵王拒绝,还是响应?
为了合纵五国,抵抗三国,必须要响应。
那么,赵武灵王在这个时候称王了吗?
记载上说,赵武灵王自贬为君,没有称王。
这个记载,没有错。但,那是后面发生的事。
此时的赵武灵王,响应号召,定是称了王的。
公孙衍是以称王的条件,邀请燕、赵、魏、韩、中山,五国会盟。赵国不称王,其他四国会怎样想?
你跟我们不是一条心的。
赵国拒绝,五国结盟,就会失败。四国也不会把赵国当成自己人。
称王是会盟的条件,赵国保持中立。不仅齐、楚、秦,会找他麻烦。就连魏、韩、燕、中山国,也会找他麻烦。
齐、楚、秦表明要均分天下,不带赵国玩。赵国要图存图强,只有一个选择,加入另一方阵营。
赵国不称王,自贬为君,是不是真的呢?
当然,也是真的。
赵国加入五国相王,征战诸侯,屡战屡败。赵武灵王在失败之中,才得出一个结论,还说了一句名动天下的话,‘无王实,安敢称王乎?’
为了从中原诸侯混战的局面脱离出来,为了表明没有争霸的野心,为了专心推行胡服骑射,赵武灵王自贬为君。 战国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