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战国风云人物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武安君白起VS马服子赵括
前线吃紧、廉颇作战不利、议和又不成功,这让赵孝成王感到了危机感,十分头疼。
战与和,也让赵孝成王举棋不定。也可以说,赵孝成王早已经没有一战到底的信念和决心。
简单说:年轻人做事,总是三分热情。遇到困难的时候,信念也会随之动摇。
当中伤廉颇的谣言满天飞的时候,尤其是那四个字:廉颇叛国。
赵孝成王不得不慎重起见,考虑换下廉颇。
如果冤枉了廉颇,赵国的江山社稷还在。
廉颇真的叛国,赵国社稷将亡。
这就像东汉末年曹操说的那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可惜的是赵孝成王太年轻了,没有见过世面,远不及曹操。
赵孝成王虽不相信廉颇会背叛赵国,但,他的心中对廉颇也多了间隙。
尤其是廉颇拒不出战,更加让赵孝成王坐立不安。
然,廉颇是功臣,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若因为猜忌,就杀了廉颇,这不仅会动摇士气,寒了国人的心,还会让赵孝成王背负诛杀功臣的骂名。
在赵孝成王眼中,廉颇不能用,也不能杀。
为今之计,只能找人取代廉颇,击秦复疆。
可,廉颇的功勋、资历、威望,除了马服君赵奢,赵国无人能及。换下廉颇,说很简单。谁又能取代廉颇,稳定军心,击败秦国,这是很困难的。
再加上,临阵换将,也是兵家大忌,会动摇士气。
就在这时,赵孝成王听到了一句话:秦国惧怕马服君。
十几年前,马服君赵奢,阏与之战,击败秦国,名震诸侯。他不仅是赵国的镇国神器,更是震慑秦国的利器。
可惜啊!
马服君赵奢病故,不能再现败秦的功勋。
就在赵孝成王感伤的时候,近臣说了一句:马服君不在,马服子尚在。
赵孝成王问:马服子有何能耐。
有关马服子赵括,与其父马服君赵奢论兵,以及与赵国武将论战没有败绩的事情,传入了赵孝成王的耳朵里。
赵孝成王闻言大喜:马服君儿子何在。
马服子赵括(继承了他老爸的爵位)就出现在了赵孝成王的面前。
赵孝成王和马服子这对君臣,出现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当然呢?
赵孝成王召见马服子,面试流程也不能少的。
第一印象、举止谈吐、深入交谈,这些环节必不可少,才会考虑能否重用。
马服子去见赵孝成王,自然也要做些准备。
这对年轻的君臣交谈融洽,相见恨晚。
赵孝成王说出了赵国的困境,问对方有什么破解之策。
马服子善兵法,滔滔不绝,说他出战,如何如何,用不了多久就能击败秦军,收复上党。
一番深入交谈之后,赵孝成王对马服子很满意,称赞道:马服君有其子,定当含笑九泉。从现在起,你就是我的马服君。
此时的马服子有何军功,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也可以说没有作战经验。
他的出现,史料是简单一提,长平之战,赵王(赵孝成王)以赵括为将取代廉颇。
那么,马服子是凭借什么,被赵孝成王看重?
我曾在《赵孝成王英烈传》中,提到了为什么赵孝成王选择了马服子。现在简单概括一下。
1、马服子善兵法,有谋略,能够出奇制胜。(马服君赵奢和赵国武将与之论战,皆败)
2、马服子是嬴姓赵氏。(自己人)
3、都想青出于蓝胜于蓝。(赵孝成王父亲是赵惠文王,马服子的父亲是马服君。这两个人都有共同的心里,超越父辈。)
4、一个想打,一个敢去打。
5、话语的感染力很强。
那么,马服子为什么在廉颇对秦不利,赵国很多悍将都不想去对战秦国的时候,接受这个命令?
1、继续发扬父辈的功勋。
2、渴望建功立业。
3、少年心性。
4、挑战自己,证明自己。
此时的赵国,还有很好的班底:文有蔺相如、虞卿、平原君等人,武有都长君、乐氏男儿等人。
那么,赵孝成王以没有战场经验的赵括取代用战功累积出的廉颇,出战秦国,就没人反对吗?
据记载:有两个人反对。
1、蔺相如。
他创造了一个成语‘胶柱鼓瑟’,说了一句很形象的话: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这里,有个问题?
为什么蔺相如要劝阻赵孝成王勿以赵括为将取代廉颇?
难道是蔺相如和廉颇关系好,看不起年轻人?
蔺相如在战国历史中,留下了很好的名声。甚至,是君臣将相的典范。
无论是完璧归赵初出茅庐,还是渑池之会绽放光彩,甚至是负荆请罪,更是传为佳话。
也可以说,蔺相如是一心为国,拥有铮铮傲骨的人。
他为了国家利益,可以不计较个人荣辱。
比如去秦国,掉包和氏璧,他不怕秦国君臣震怒杀了他。比如他得赵惠文王的信任和宠爱,廉颇看不惯他,扬言要羞辱他,他也保持低调。
蔺相如和廉颇是刎颈之交,一起共事多年,被誉为赵惠文王的左膀右臂。
那么,说明一点。蔺相如对廉颇为人和能力是认可的。
他劝阻赵孝成王是明白一点:
廉颇在,不胜,也不会输。对赵括,没有信心。
再说呢?长平之战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国运一战。老年人做事,一向求稳,选择步步为营,稳操胜券。
2、赵括之母。
马服君说赵括能力不行,不能为将。
其母,以断绝母子关系,劝阻赵孝成王。
这,看上去,十分不合情理。
是马服君、赵括母对儿子有自知之明,还是另有隐情,或者说是另一种爱儿子的方式。
父母不都是为了子女好吗?为什么马服君、赵括之母会说些贬低儿子的话呢?
马服君:
1、朝堂的水太深了,稍不注意就会殃及自身。(阏与之战后,马服君再也没立下军功。伐燕之时,主动请战,却也被驳回。)
2、儿子性格高傲,又锋芒毕露,迟早会出事。(赵括仗着自己善兵,不懂得收敛、克制。年轻人没有经历,登太高,会栽大跟斗。)
赵括之母:
1、廉颇打不赢秦国,赵孝成王、朝臣态度不明,能打的将领也没主动请缨。(赵母不是一般的妇人,看懂了赵国朝局。)
2、想要保全儿子。(儿子不去,尚且能够活着。去了,生死难测。)
3、为了整个家族。(赵孝成王不允,为了家族只好与儿子断裂关系。)
简单说:马服君、赵括之母出了对儿子性格、能力了解,说这些话的目的是为了保全儿子,守住整个家族。
对于,这两个人反对。赵孝成王是怎么看的呢?
蔺相如和廉颇私交甚好。
赵括之母,让赵孝成王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赵威后。马服君赵奢,让赵孝成王想到了自己的父亲赵惠文王。
所以,他要给年轻人赵括一个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
毕竟,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老的一代该退了,世界属于年轻人。
因此,赵孝成王没有听蔺相如、赵括母的意见,拜赵括为将,取代廉颇。
那么,赵孝成王之举,平原君、平阳君、虞卿、楼昌等人是什么意见呢?
史料没记载,也许记载了,缺失了。
总之,赵孝成王以马服子赵括为将,取代廉颇,得到了大多数朝臣的认可。
这其中的原因,也耐人寻味。
由于赵孝成王的选择,赵括出现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赵国换将,秦国会有什么反应呢?
答案:秦昭襄王大喜。
廉颇的名声、赫赫战功,还有长平之战面对不利局势,没有全面溃败,足以说明这个老将对得起‘勇冠诸侯’这四个字。
赵孝成王为秦昭襄王解决了一个很强大的对手:廉颇。
那么,秦昭襄王更有信心,打赢这一仗,甚至敢扩大战争。
但,秦昭襄王毕竟是当了四十几年国君的人。此时的年龄,已经过了六十岁。
性子稳定,办事果断干练。做大事的人,不能只靠一腔热血。因此,考虑问题,要涉及到各个方面
赵孝成王以马服子取代廉颇,秦昭襄王还是不敢大意。
谁说年轻人,就没有发言权。
毕竟,年轻人,有活力,充满朝气,总会创造历史。犹如当年的武安君白起,谁都不看好他。结果,伊阙之战,这个年轻人,一战成名,名震诸侯。
年轻且名不见经传的王龁与名震诸侯的老将廉颇对打,不分伯仲,也让人意外。
马服君功勋了得,是唯一让大秦折戟沉沙的人。那么,他的儿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再说了?这个年轻人,敢领命取代廉颇,这份勇气,值得令人赞赏。
既然赵括敢打,也可以说明,他不惧王龁。
也可以说,秦昭襄王承认:马服子是很优秀的。
为了确保这场战争的胜利,秦昭襄王也做了一个决定:临阵换将。
赵孝成王换下廉颇,秦昭襄王也决定换下王龁。
从换将这件事可以看出一个信息:老年人和年轻人处理问题的态度。
年轻人做事很高调,老年人懂得收敛锋芒。
赵孝成王拜赵括为将,增兵二十万,可谓是高调之极,生怕别人不知道,赵国换将。
然,秦昭襄王是相当低调的。
秦昭襄王不仅为初出茅庐的赵括,选择了大神级别的对手:武安君白起。
还封锁了以武安君为将的消息,并下达了死命令:谁敢泄露机密,灭三族。
随着,秦、赵两国都换将。那么,上天会偏爱谁呢?
是秦国老年人组合秦昭襄王、武安君白起?
还是赵国年轻人组合赵孝成王、马服子赵括? 战国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