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战国风云人物

魏惠王篇(11)

战国风云人物 傲双 6953 2021-04-05 12:5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战国风云人物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邯郸劫难

  公元前354年,赵成侯二十一年,魏惠王十五年。

  魏国以赵国欺负小弟卫国为借口,亮出魏剑,出兵赵国。

  这一次,魏惠王不是和赵成侯小打小闹,而是动真格,发动灭赵之战。

  魏军分为三路,对赵国从不同的方向,同时发起进攻。

  一路太子申率领,前去驰援卫国,驱逐赵军。并联合卫军北上,攻入赵国腹地。第二路庞涓率领,从大梁北上,前往邺城,攻入赵国南下中原重镇中牟。第三路是安邑守军北上,牵制赵国旧都晋阳之兵,驰援邯郸。

  魏、赵两国大战,全面爆发。

  赵成侯误判形势,准备不足,导致战场陷入被动局面。直到庞涓攻破中牟,赵成侯才醒悟过来,魏国是想要灭了赵国。

  赵成侯持戈戎马,打了大半辈子的仗。魏国来犯,他也不能怂。

  于是,魏、赵之战,进一步升级、扩大。

  然,此时的魏国,不仅有名将庞涓,还有新魏武卒。

  赵国和魏国之间的力量,太过于悬殊。

  两国开战,结果很明显。

  赵国输了,还败得很惨。

  魏、赵全面开战的消息,中牟失陷等,多重噩耗,传到了赵国国都邯郸。

  赵国君臣,陷入前所未有的高度戒备。

  赵成侯召集宫廷会议,商量对策,迎战魏军。

  赵国输了几阵,朝臣对战魏军很没有底气。

  中牟是邯郸的南大门,也是阻截魏军的前沿阵地。魏、赵开战不久,就丢掉了中牟。魏军拿下中牟,势必会直取邯郸。

  摆在赵成侯面前的选择也不多,要么,战;要么,和。

  然,魏军兵峰正盛,议和是不可能的。

  赵成侯别无选择,只能战。

  可,邯郸军民,一片慌乱。

  他们想战,但也没有取胜的把握。

  朝臣商议少许,又想出一个办法:迁都避祸。

  赵成侯看着这些跟随自己征战诸侯的悍将和朝臣,竟然贪生怕死,想到用逃跑,来回避问题,心情十分不爽。

  这些大臣迁都避祸,也不能说他们就是错的。

  毕竟,魏国的战斗力在哪里摆起的,硬碰只会输得很惨,还会丢了小命,亡了社稷。

  当然,主张迁都避祸的人,有的人是为了赵国长远之计考虑,还有的人是贪生怕死。

  此刻,这两类人,为了同一个目的,活下去,走在了一起。

  对于他们而言,迁都避祸,能够避免与魏国正面交锋。

  失了邯郸,也不会丢了小命,更不会亡了赵氏基业。

  如果不迁都,只能和魏国血战到底,玉石俱焚。一旦,邯郸城破,势必会血流成河。

  再说,蝼蚁尚且贪生,更何况人乎?

  能活着,不好吗?

  赵成侯死战的信心,在群臣的劝说下,也发生了动摇。

  此时,赵成侯虽没有明确地表示要迁都避祸,但问迁都应该迁往何处。

  朝臣得知赵成侯说这句话,岂不知背后的意思是什么。

  于是,群臣再接再厉,有说赵成侯。

  有的人,主张晋阳。

  理由:1、那里是赵氏的发源地,也是晋阳大战之地。

  2、晋阳城固若金汤,知、韩、魏三家都攻不破。魏国也没有能力攻破晋阳城。

  可,又传来一个消息,打破了大臣的念想。那就是魏国对晋阳用兵,他们想回去,是不可能的。

  再说呢?赵武侯将国都晋阳迁往中牟,赵敬侯将国都中牟,迁往邯郸。赵成侯又将国都从邯郸迁往晋阳,这不是绕了一个圈,回到原点。

  赵氏的三代君主,这不是瞎折腾吗?

  迁都,是费人费力费钱的事情,又不是观光一游那么简单。

  迁都晋阳,赵成侯也不同意,他丢不起那个人。

  朝臣见赵成侯不同意这个提议,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往北迁都,去代郡避难。

  理由:1、代郡离邯郸远,中间还隔了一个中山国。魏国拿下邯郸,也不能兵峰抵达代郡。

  2、代王宫,自从被赵襄子攻破以来,不断加固、修葺,也是赵氏应对北方的隐患。

  北迁代郡,这是最好的办法。

  丢了邯郸,赵氏还掌控大片疆土,可以东山再起。

  无论是固守邯郸,还是西迁晋阳,或者是北迁代郡,都要赵成侯点头才行。赵成侯不说走,他们也不能乱动。主张北迁、西迁的人,还有贪生怕死的人,也在做好准备,随时离开邯郸。

  这是赵氏自下宫之难、晋阳大战之后,又一次最大的危机。也是关乎赵氏存亡最关键的一次抉择。

  赵成侯对于迁都苟活,留住青山;还是固守邯郸死战,玉石俱焚,为社稷而亡。赵成侯始终,下不了决定。

  迁都吧!丢了邯郸大片疆土,得一时苟安,却会被人嘲讽。

  死战吧!打不赢魏国,守不住邯郸,就会亡了社稷。

  朝臣见赵成侯迟迟不做决定,那个急啊!

  赵成侯能等,他们等不了。

  可,他们又不能表现出不耐烦,更不能逃走。

  为了大家的性命,众人又开始劝,还把事态说得很严重:

  要走就赶紧走。否则,魏军来了,就走不了。

  朝臣的意见是丢了邯郸,赵氏还有代郡、晋阳。

  死战,败了,什么都没有了。

  赵成侯不能做决定,不是他优柔寡断,而是谨慎,谨慎,再谨慎。

  他是赵国的国君,无论是逃,还是战。他的决定,影响赵国的未来。一旦出错,他就会成为赵氏千古的罪人。

  可以想象一下,君王在最终抉择的时候,犹如泰山压顶,令人踹不过气来。他们可以不用为自己负责,但要为祖宗基业、后代子孙考虑。

  面对社稷存亡问题,岂能不谨慎,谨慎,再谨慎。

  就在这时,一个人站了出来,反对迁都避祸。

  这个人是赵成侯之子公子语,也是赵国的太子,未来的赵肃侯。

  赵成侯见儿子没因为听到魏军来了,吓破了肝胆,一边赞许是他儿子的同时,另一边又问他,为什么反对。

  太子语不是呈口舌之能,也不是大言不惭,胡乱说话。相反,太子语清醒地知道,迁都避祸,邯郸势必不能同心协力。

  这座历经赵敬侯、赵成侯,两代人努力经营的国都,定会被魏国攻破。

  一旦,邯郸被破,引发的连续效应是可怕的。

  太子语也知道,走了,再想回来,那就很难呢?

  迁都,代表着放弃邯郸。

  所以,不能迁都。

  赵成侯听了儿子的言论,也没表态。

  说和做,是两回事。

  他何尝不知,迁都,是放弃邯郸。

  可,不迁都,保得住邯郸乎?

  太子语流露出坚定的决心,要与邯郸共存亡,与魏国打到底。

  朝臣见赵成侯好不容易坚定的信念,却因为太子语的话,发生了动摇,反对说,“太子,为了宗庙社稷,不能乱打。”

  “我们打的赢魏国吗?”

  “忍一时,风平浪静。”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赵成侯也不想听这些听到魏国就没胆魄的家伙说话,问,“语儿,我们能战乎?”

  太子语点了点头,没有退后一步,铿锵有力地说,“邯郸城高池阔,又有十几万精兵良将把守,箭矢数十万,粮草充足。有何不能战。”

  赵成侯还是没有表态。

  因为他的对手是魏国。

  太子语看着胆小的大臣,又说了一句振奋人心的话,“赵氏子孙不怕战事,纵使战死疆场,亡了社稷,也不能辱没了先祖的名声。孩儿,愿为社稷死战。”

  赵成侯打了大半辈子仗,东征西讨,胜多败少。

  秦国、魏国、秦国、卫国都被他欺负过。

  这几年,征战、会盟诸侯,那是他的功业。

  他的荣耀高于屈辱,这次不战而逃,保住了性命,也会在心中落下一道疤痕,抹不去。

  未来的日子,也会带着悔恨离开。

  然,他都是大半截身子埋进黄土的人,还有多少日子能活。

  再说了,儿子都不怕死,愿为社稷而亡。

  他身为老子,岂能不如。

  太子语的话,让赵成侯下定了决心,厉声说,“固守邯郸,与魏国死战。”

  朝臣见赵成侯和太子语都表态了,还想再说点什么。

  赵成侯下定决心,谁也改变不了,高喝,“谁敢乱我军心,杀。”

  赵成侯当了二十几年的国君,杀伐果断,也有很多军功。他的话,对朝臣有很强的震慑力。

  赵成侯说了,谁敢再言,那就是不要命了。

  赵成侯镇住了朝臣,下一部稳定军心,固守邯郸,与魏死战。在赵成侯的主导下,邯郸军民,众志成城,共赴劫难。

  守不住邯郸,那就为社稷而亡。

  面对庞涓围城,赵国君臣众志成城,迎接国难。

  那么,赵国能够守得住邯郸吗? 战国风云人物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