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战国风云人物

燕昭王篇(5)

战国风云人物 傲双 9421 2021-04-05 12:5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战国风云人物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黄雀再后

  燕王哙禅位、子之之乱、齐国之祸,这对风雨飘摇的姬姓燕国来说,简直是场毁天灭地的灾难。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

  若用一句话来表达:这是燕国的劫。

  就像春秋时,戎狄破燕。

  燕国,正在经历上天给他的劫难。

  渡过此劫,便能重生。

  不能渡过此劫,便灰飞烟灭。

  然,姬姓王室子孙之中,有一个人躲过了这场浩劫。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燕昭王。

  当然呢?这时的燕昭王年岁不到二十,看着国破家亡,只知道痛哭流涕,捶足顿胸。

  那么,燕昭王是如何躲过这场浩劫,让燕国破镜重生。不仅复国中兴,三十年后,破强齐雪耻,成为一段男儿励志的佳话呢?

  话说,燕国历经大动荡,殃及鱼池。姬姓子孙,很多人都没能幸免。

  燕昭王之所以逃过一劫,那是因为他正在韩国为质。

  这里有个新问题?

  燕昭王是什么时候,去韩国为质。

  有一种说法是燕昭王是燕王哙的庶子(本人不认为燕昭王是燕王哙的儿子,他们之间应该是兄弟)。

  因为燕王哙禅位,子之为新的燕王。

  燕国发生了一场长达三年的动乱,称之为子之之乱。

  燕太子平和子之打,没打赢。

  燕太子平逃亡无终山(应该是燕山山脉),燕昭王逃到了韩国。

  对于,这种说法,我个人表示不赞同。

  燕太子平、子之打得不可开交,战败了,逃到了无终山。但,他留在燕国境内。还打出旗号,向诸侯(齐国)求援。

  燕昭王从燕国逃到韩国,成为质子,这也说不通啊!

  按理说,燕昭王逃难,应该就近原则。

  要么,选择齐国。

  要么,选择赵国。

  实在没得选,选择中山国。

  或者,隐姓埋名,藏起来。就像五国伐齐,齐襄王没得选择,隐姓埋名,藏了起来。

  可,为什么燕昭王从燕国,一路狂奔,逃到了韩国呢?

  要知道,燕国与韩国不接壤,路线也很复杂,燕、韩两国的距离,可不近啊!

  再说呢?

  子之之乱后,又有齐国不足六十日亡燕国之祸。

  七百多年的姬姓燕国,被改成子姓燕国(子之的姓名不知道,当了三年的燕王),燕国已经亡了。

  齐宣王攻破燕都,燕王哙葬身火海,子之被剁成肉泥。

  这时候,哪有姬姓燕国的事呢?

  燕昭王逃到韩国,成为质子,这怎么理,也理不通顺。

  还有,韩宣惠王正在忙于迎战诸侯,他敢接这个烫手山芋,惹齐国不高兴。

  综上:

  姬姓燕国已经被子之取代,姬姓的天下,已经不存在了。

  子之之乱,燕昭王逃到韩国,只能称呼为落难公子,不能被称为质子。

  韩宣惠王忙着应对诸侯,是没有胆量和气魄,惹齐国不开心。

  所以,子之之乱,燕昭王逃到韩国,这个理由很难站得住。

  根据残缺的史料记载,燕王哙禅让、子之之乱、齐国亡燕、赵武灵王扶持燕国在韩国的质子(燕昭王)平叛驱齐,匡扶燕国。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这个记载,从侧面说明了燕昭王是在韩国为质子。

  但,燕昭王的质子生涯是发生在燕王哙,禅位以前。

  送质子去诸侯国,总有原因吧!

  楚怀王送楚顷襄王去秦国,是为了结盟,对战诸侯。

  赵太后送平安君去齐国,是为了结盟,对付秦国。

  那么,燕国为什么会平白无故送一名质子去韩国呢?

  燕国此举,又是与谁会盟,对付谁呢?

  翻看残缺的史料,可以看出端倪,查到细微的线索。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甍,年少的赵武灵王继位。以魏国为首,来了一场五国会葬。

  燕国也参加了这次瓜分赵国的运动。

  次年,燕、赵两国,还发生了战争。

  结果:燕国战败。

  也就是说在赵武灵王继位的时候,燕国和赵国关系不好。

  那么,燕易王(那时还没称王,也不是燕王哙)送个不喜欢的儿子去韩国为质,结盟对付赵国,这也合情合理。

  个人推断,燕昭王入韩为质,发生在燕易王时代。

  总之,燕昭王因为在韩国为质,成功躲过了燕国上层权力结构大洗牌以及齐国亡燕之祸。

  燕昭王虽躲过了子之之乱、齐国亡燕之祸,但,也要面对一个清醒的现实。

  此时的燕国已经亡了。

  面对国亡家破,这时候不到二十岁的燕昭王,会是什么感受呢?

  一个字:哭!

  若问燕昭王是什么心情,用杜甫的诗来表达更为贴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至于,后面的诗,我就不多说了。

  随着,燕王哙葬身火海,子之被剁成肉泥,齐宣王迁移燕国镇国神器,标志着燕国亡了。

  难道,燕国就真的这样亡了?

  燕国是亡了,但,燕昭王复国、中兴燕国的时代,也开始了。

  那么,又是谁把身在异国他乡备受冷落的质子(燕昭王),推到了历史面前呢?

  这个人不是别人,他就是赵国的国君:赵武灵王。

  燕国位居赵国北方,与代郡接壤,是邻居。

  燕王哙禅位、子之之乱的时候,赵武灵王正在与秦国对战,无暇北顾。

  齐国亡燕,赵国和秦国对战,总算告一段落。

  齐国亡燕的消息,传到赵国邯郸。

  赵武灵王第一个反应:震惊。

  燕国是万乘大国,拥地千里,兵甲数十万,建国七百多年,熬过西周、春秋,步入战国,咋会这么不经打,被齐国不足六十日亡了。

  难道是齐国的实力强大到可以轻松碾压诸侯国,还是说燕国太弱小了。

  随后,赵武灵王有了第二反应:不安。

  毕竟,齐国亡燕,实力大增,也会刺激齐宣王王霸天下的野心。

  那么,靠近齐国的诸侯国,就是被欺负的对象。

  齐国的本土,加上新开拓燕国的疆土,从地理位置来看。

  赵国很可能就是下一个齐国攻伐的对象。

  齐国亡燕,对赵国是最大的威胁。

  有大局观、长远见识的人,会选择防微杜渐,绝不会让潜在威胁出现。

  赵武灵王不能坐视不管,更不能让齐国亡了燕国。

  唇亡齿寒,救燕,等于救赵。

  可,道理大家都懂。

  但,现实很残酷。

  再说了,齐国不足六十日亡燕,还有中山国助阵。可谓是实力强大。

  还有就是赵国和秦国打了三年,损失惨重。

  赵国刚从秦国的战祸之中,脱离出来,又卷入齐国、燕国的战祸之中,这是不明智的。

  摆在赵武灵王面前一个问题:建设VS救燕,

  赵国朝臣也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的人认为:搞建设。

  理由:

  1、 赵国和秦国打了三年,国内疲惫,名声凋零,应该积极恢复搞生产。

  2、 齐国太强大,不能惹。

  也有的人认为:救燕。

  理由:

  1、 齐国比燕国更可怕。

  2、 唇亡齿寒。

  按理说,赵武灵王就该休养生息,专心搞国内建设,不要去招惹齐国。

  然,赵武灵王历经秦国战祸,让他越战越强,不会选择按常理出牌。

  在赵武灵王看来,赵国和齐国,早晚都要打。

  与其晚打,不如早打。

  打完了,再搞建设。

  赵武灵王不能让北方出现一个比燕国还要强大的敌人。

  赵武灵王拍案,做了一个决定:救燕击齐。

  当然呢?

  赵武灵王不是脑袋发热,就胡乱做决定,而是深思熟虑的。

  无论是从短期,还是从长期来看。

  救燕是必然的,但,考虑的事情,也很多。

  毕竟,齐国很强大。

  六十日不到,灭亡燕国的案例,摆在那里,还是要正视的。

  在战略上要蔑视敌人,在战术上还是要认真对待。

  因此,赵武灵王又面对一个问题:赵国和齐国正面开战,打得赢吗?

  答案:打不赢。

  毕竟,齐国是比秦国还要强的诸侯。赵国对战秦国,都输得很惨。

  对战齐国,输得会更惨。

  正面和齐国开战,不但救不了燕国,还把自己搭进去,这是很愚蠢。

  那么,如何救燕国,又不让战火,烧到赵国境内,这个问题,很关键。

  不怕有问题,就怕发现不了问题。

  发现了问题,那就解决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赵武灵王召集了多次会议,最终想到了一个主意:在燕国境内,与齐国分出胜负。

  可,问题是燕太子平被齐国欺负了,连谴责的声音都没有。

  与这样的人合作,不可靠。

  赵武灵王见齐国占领了燕国,扶持了一个代理人:燕太子平。

  他也打算扶持一个代理人,与之对抗。

  齐国扶持一个,赵国也扶持一个。

  这样,赵国和齐国不用正面交手,也能分出胜负,战火还不会烧到本土。

  可,扶持谁,才能与齐国扶持下的燕太子平对抗,这也是很重要的问题。

  考虑了多种因素,加上实际情况,赵武灵王选中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既有姬姓血脉,又有嬴姓血脉的男人:燕昭王。

  于是,赵武灵王以乐池为使者,前往韩国,做岳父韩宣惠王的工作,放燕昭王归国。

  燕昭王就在赵武灵王的帮助下,登上了历史舞台。

  因为燕昭王的身份不简单,牵扯到了很多诸侯国。

  所以,新的一场较量,又开始上演。

  赵武灵王、韩宣惠王、燕昭王、齐宣王、秦惠文王,这五人的博弈会演绎出怎样的历史呢?

  在《赵武灵王篇》以及《赵武灵王英雄传》中,我讲过赵武灵王为何扶持燕昭王,以及韩宣惠王、齐宣王、秦惠文王对于燕昭王归国的态度。这里呢?我就不讲了。

  值得提的是燕昭王怎么也没想到,他会从质子,成为燕国的王。

  正可谓,人生事事无常,难以预料。

  然,燕昭王归国漫漫兮啊!

  他从燕国来到韩国为质子,历经亡国之痛,对归国也很渺茫。

  赵武灵王的干预,让他从韩国回到了燕国。

  离燕,质子人生。

  归燕,王者之尊。

  谁能想到,历经波折、劫难,他会成为燕国的王,复国中兴,破强齐雪耻,留名青史。

  燕昭王在赵武灵王的帮助下,踏上了归国漫漫兮。

  等待燕昭王的会是什么?

  这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也不知道。

  但,这个年轻人知道一点:复国中兴燕国的使命,落在了他的肩膀上。

  燕王哙、子之、燕太子平、齐宣王,这四人的争斗,齐宣王笑到了最后。

  但,战国这个舞台,想要成为最大的赢家,笑到最后岂是那么容易。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在燕国这篇土地上,又将演绎出怎样的历史呢?

  赵武灵王、齐宣王,这两人之间的博弈,又会如何呢? 战国风云人物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