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心中不满,纷纷上书劝谏皇上莫让后宫干政,裴弘志听了亦有所动,吕清荷知道了,跑到裴弘志面前大哭了一场。一来二去,吕清荷赢了,裴弘志始终更听她的话一些。不过吕清荷为人不记仇,该重用的人一样重用,此时朝中的一些人,看出吕清荷有执政才华,便也服从了她的管制。
顺安十一年,北方蒙古时常骚扰边境,吕清荷提议北伐,朝中众人却纷纷反对,无非是说北伐耗费国库银两,劳民伤财。吕清荷生于北冀,自然知道蒙古不能放任不管,若是不管,他们只会变本加厉。吕清荷无视群臣反对,劝裴弘志出兵三十万,命定王带兵北伐。此时的定王已不是燕樊,而是继承爵位的燕易煜。
燕易煜从小习武,十四岁便跟随父亲东征西走,大战蒙古军,守卫边疆,到继位定王时,驰骋沙场已有十五年,半生戎马,对蒙古骑兵因而确实是北伐的最佳人选。他也确实不负众望,大败蒙古军,守得边疆数年安定。
可是有得,便有失。而失的,怕且是裴弘志做梦都想不到的。燕易煜大胜归来,裴弘志甚是欢喜,决定迎他进宫中一聚,褒奖他的功劳。裴弘志何曾想过,燕易煜等这个机会等了多久,他趁着进京的机会,打算就此逼害裴弘志退位,夺取皇位。
只是不知道发生了何事,宴会当晚,燕易煜没能杀掉裴弘志,连夜从京城中逃出。可是他的精兵就城外候着,他转身便带着他的一万精兵,围困京城。不过京城岂是那么容易破的,他带的兵又少,终究攻不下,眼看救兵快到,只能先逃回燕国。
回燕国后,他便自立为皇,自称燕武帝,把易州更名为燕都。他整顿兵卒,起军攻打玥国,势要夺得天下。一路南下,势如破竹。这边燕皇攻打玥朝军情紧急,那边玥朝朝中却乱哄哄,不商议如何破敌,却一同上书弹劾吕后。那些不满吕后多时的人一下子一同上书,说燕王造反必定与吕后脱不了关系,要裴弘志处死吕后。一年几日,也不工作,每日只写奏章骂吕后,还列出几十条罪证。
藩王不听调遣,宫中群臣亦不听调遣,南边寿王跟着造反,一下子玥朝动荡不已。眼看燕易煜已攻打到了临州,侵入了中原大片土地,吕清荷迫不得已,只能御驾亲征。泱泱大国,如今竟要皇后带军。
可是吕清荷虽是女中豪杰,与燕易煜这样长久征战沙场的英雄又如何相比,加上燕易煜的军队全军勇猛,且十分服从燕皇调令,而吕清荷手下的兵,看不起她一个女流之辈,加上朝中非议,权臣从中刁难,根本挡不住燕军。眼看临州要失守了,吕清荷却突然独自出城,站在城门外,直直的注视着燕国大军。
燕易煜亦独自驱马向前,两人不知道说了什么,吕清荷拔剑自刎,死在了临州城外。奇怪的是,燕易煜带走了吕清荷的尸体,就此收了兵。从此玥朝以后的数年间,他没有再带兵攻打玥朝。从此,以临州为界,北边成了燕朝土地。
这事最奇的是,燕易煜把吕清荷的尸体带回燕都,竟追封她为莲心皇后,意为夫妻连心,还在燕都建了一座清荷庙供奉她。
这下玥朝群臣笃定了吕后的罪,要求裴弘志废了太子元飒改立原吴皇后之子元英为太子。原本元飒就是三皇子,元英为长子,若不是吕清荷,他也不会成为太子。
裴弘志一连数日,收到的全是废太子的奏折,迫于群臣的压力,最后,他下令,废除元飒太子之位,改立元英为太子。
顺安二十五年,令人意外的事发生了,太子元英企图谋反,被判以通敌叛国之罪,废太子之位,除去皇籍,满门抄斩。这件事疑点颇多,虽然元英之母是叛臣吴礼的妹妹,吴礼和元英血缘上算是亲舅甥,但元英也是太子,他通敌叛国,于他并无好处。
反正此事就这么处决了,那太子立谁?裴弘志专宠吕后多年,所以儿子并不多,也就五个。其中成人的只有三个,其他都没到始龀之年,都是燕王之乱后才出生的。二皇子患有弱疾,吹吹风都会重病,不合适,太子之位,自然又回到了元飒的手里。
到了顺安二十七年,顺安帝重病驾崩,裴元飒继位,号顺治帝,他给父皇取了个谥号为仁皇帝。裴元飒此人性情冷淡,喜欢游山玩水,似乎对朝堂之事不感兴趣,大权全都交到了丞相尚荣光手里,他自己似乎什么都没意见,爱上朝就上朝,有时不爱上朝还会出宫游玩。
新皇帝登基,第一件事自然是扩充后宫。原本裴元飒有一个正妻,两个妾。正妻是凌樱瞳,是忠武大将军嫡出长女,可惜的是,在裴元飒登基之前一个月,急病死了,才年方二十。另外两个分别是连映月和尚晞桐。连映月是赵国人,庶出,年方二十二,父亲在宁王手下当官,裴元飒旅游经过赵国时,纳了她。而尚晞桐则就是丞相尚荣光的嫡出大女儿,芳年十八。
原本的正妻死了,皇后之位自然从剩下的两人中选一个,连映月虽温柔贤惠,跟了裴元飒最长时间,但她是庶出,父亲又不是什么大官,而尚晞桐则不同,丞相嫡出大女儿,自然是立她为后了。不过裴元飒对连映月倒也不错,封了她为连德妃,以她的出身,能在正二品,已经不错了。
喜欢妖妃祸国传请大家收藏:(321553.xyz)妖妃祸国传艾草文学阅读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