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德国,美国英国等国面临同样的问题。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40年代初期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市。光化学烟雾是大量碳氢化合物在阳光作用下,与空气中其他成份起化学作用而产生的。这种烟雾中含有臭氧、NOx、乙醛和其他氧化剂,滞留市区久久不散。在1952年12月的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中,洛杉矶市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1955年9月,由于大气污染和高温,短短两天之内,65岁以上的老人又死亡400余人,许多人出现眼睛痛、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直到20世纪70年代,洛杉矶市还被称为“美国的烟雾城”。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伦敦居民以煤炭作为日常烹饪及取暖的主要燃料,产生大量烟雾。此外,火力发电厂和内燃机车等排放的废气也加剧了烟雾污染。因气候条件所限,这些烟雾笼罩市区难以散去,尤以冬季为甚。从那时起,伦敦被称为“雾都”。
狄更斯笔下的《雾都孤儿》,柯南道尔书中的福尔摩斯,“雾都”的朦胧景色令人神往。但事实上,身处书中年代的伦敦人对此却深感困扰。浓雾会妨碍交通,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和烟雾颗粒更会危害居民健康。
伦敦最严重的烟雾污染发生于1952年12月,史称“1952伦敦烟雾事件”。政府报告显示该事件导致约四千人死亡,十万人患病。另有研究者认为死亡人数高达一万二千人。
面对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各国自然也想过尝试治污,相继颁发了防治大气、水、放射性物质、食品、农药等污染的法规,但并无实质性改观;当汽车开始普及之后,排放的尾气让环境污染更是雪上加霜。
一直到后来80年代,西方国家才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
(
第九百九十五章 环保(2)
“总理阁下,您知道‘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吗?”这也是一起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是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不过并不是发生在后世的,而是1930年12月份发生在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
【看书领现金】关注vx公 众号【】 看书还可领现金!
施佩尔自然也听过这件事。“知道,殿下。”
马斯河谷是比利时境内马斯河旁一段长24公里的河谷地段。这一段中部低洼,两侧有百米的高山对峙,使河谷地带处于狭长的盆地之中。马斯河谷地区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区,建有3个炼油厂、3个金属冶炼厂、4个玻璃厂和3个炼锌厂,还有电力、硫酸、化肥厂和石灰窑炉,工业区全部处于狭窄的盆地中。
1930年12月1日开始,整个比利时由于气候反常变化被大雾覆盖,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通常,气流上升越高,气温越低。但当气候反常时,底层空气温度就会比高层空气温度还低,发生“气温的逆转”现象,这种逆转的大气层叫做“逆转层”。逆转层会影响空气对流,抑制烟雾的升腾,致使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在近地面上空大量积累,无法扩散,并在逆转层下积蓄起来,造成大气污染现象。
在逆温层和大雾共同作用的第3天,河谷工业区居民有几千人呼吸道发病,一星期内63人死亡,为同期正常死亡人数的105倍。发病者包括不同年龄的男女,症状大多是流泪、喉痛、声嘶、咳嗽、呼吸短促、胸口窒闷、恶心、呕吐;主要发病症状为咳嗽与呼吸短促。死者大多是年老和有慢性心脏病与肺病的患者。尸体解剖结果证实:刺激性化学物质损害呼吸道内壁是致死的原因。其他组织与器官没有毒物效应。
与此同时,许多家畜也患了类似病症,死亡的也不少。据推测,事件发生期间,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竟高达25~100毫克/立方米,空气中还含有有害的氟化物。
这次事件曾轰动一时,虽然日后类似这样的烟雾污染事件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发生过,但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却是20世纪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惨案。
“如果任由鲁尔工业区这么发展下去,用不了几年,也得重蹈‘马斯河谷’的覆辙。其他城市甚至整个欧洲都得饱受环境污染之苦。我们辛辛苦苦打下了广袤的疆土,却连让孩子们呼吸新鲜空气,在清澈的河水里玩耍都做不到,那我这个未来皇帝也太不称职了。”
他这话说的有点重了一点,屋子里的众人纷纷起身请罪。施佩尔脸上更是冷汗连连。“只要殿下吩咐,我们立刻治理这些污染。只是,这恐怕不是一个小工程。”不说整个欧洲,光是德国就有上千座火力发电站和上万家大大小小的工厂,要将这些全部整改,确实不是一个小工程。
雅尼克当然也知道,毕竟原时空的西方各国可是花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才控制住这些污染的。“我知道这并不是一两个月就能办成的,需要分好几走,十年时间应该足够了。”
施佩尔忍不住松了口气。“殿下英明。”
“第一步便是成立帝国环境部,还有各地隶属部门;总理阁下,您制定一份相关计划给我。再出台一套相关法律,我会整理出几个要点,根据这些要点去制定。还要研发适合各个类型企业配备的过滤装置和净化设备。”
一口气说了好几条后雅尼克想起施佩尔刚刚说的要新建火力发电站的事情。“至于那些火力发电站,还是改为核电站吧。”核电的环保性是后世全世界公认的。核电是维持电网运行的&039;基本负荷&039;电站的最佳来源,而且绝少碳排放,是很环保的电力来源。
后世反对核电站的人担心的并不是它的环保问题,而是万一发生大地震之类的灾难而导致的核污染问题。不过这与其说是环保问题,更偏向安全问题。
至于安全问题,核电站的安全性也是有保证的,这是国际原子能机构认证的。后世只发生了两起重大事故,一个是切尔诺贝利事故还有一个是福岛核电站事故。
而这两起事故都有人为因素。
1981年,以色列空军突袭伊拉克核反应堆,给了苏联一个不大不小的刺激。苏联高层决定测试一下在核电厂遭受攻击时的反应。燃料棒需要大量的水冷却,而水需要水泵来抽取,那么如果反应堆受到攻击停止运作,水泵无法工作了怎么办?
倒是可以用大功率柴油发电机来继续供给水泵,但从反应堆停止工作到启动柴油发电机中间需要1分钟的时间,而这1分钟足以使燃料棒自我融毁。
那么要怎么填补这一分钟的空白呢?科学家们想到当反应堆停止工作时,由于惯性,蒸汽轮机还在继续转动,那么能不能利用这个惯性提供的电力来填补这一分钟?
于是苏联就对这个想法开始了试验。
切尔诺贝利核电厂接受了这个任务,并分别在1982年、1984年和1985年进行了三次实验,但无一例外全部失败。时间到了1986年,核电厂的工程师们决定进行第四次实验。
但是好巧不巧,当时乌克兰首府附近的一个小电站突然关停,导致基辅用电紧张,所以基辅用电局通知切尔诺贝利电站先不要做关停实验,持续发电保证白天的正常用电,这也是为什么本该在白天进行的实验被放在10小时后的凌晨进行的原因。
核电站的技术骨干(也就是高级工程师)一般只在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回家,大晚上就只剩下新手。一众指挥调度人员中,最有发言权的几个全是火电的。而火电出身的总工和厂长的瞎指挥是导致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而岛国更煞笔。岛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岛国及其周边地区。可岛国人硬是敢在这种地方建核电站,而且还不是一两座,在3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有20个核电站,五十多个核反应堆,平均185万平方公里就有一个核电站。
而福岛核电事故导火索是海啸,源头却是老化落后的沸水堆延寿得到批准,催化剂是操作员事故工况下应对不明智,事故的发酵升级是主管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处理不得力。
(
第九百九十六章 核爆(1)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跨过1942年的圣诞节,迈入了1943年春季。
万物复苏的季节,欧洲各处军事基地也开始忙碌起来。
3月1号,三架B-52轰炸飞临得克萨斯州的圣安东尼奥上空,投下大批传单。
传单内容是德军将在48小时后往这座城市里投下一枚“超级炸弹”,威力足以摧毁整座城市,望城内的民众及时撤离,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看到传单的圣安东尼奥居民无不大惊失色,惊恐万分!
“上帝啊!用一枚炸弹就摧毁一座城市?这些该死的德国佬是在开玩笑吗?!”今天又不是愚人节,而且就算是愚人节,这玩笑也太夸张了吧!!
“管他怎么做到的,跑就对了!”德军的武器装备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今天能毁灭一座城市,说不定明天就能摧毁整个美国了。
“对啊,赶紧跑吧,跑得越远越好!”这种事哪怕今天就是愚人节,也是宁可信其有;毕竟已经被德军摧毁的城市不在少数。
人们慌里慌张的跑回各自的家里,收拾行李拖家带口,争先恐后的逃离这座即将被摧毁的城市。
除了传单之外德国人还用广播循环“通知”。
消息很快传到华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