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因为运河通航能力不足,船只体积需要适应运河。甚至影响到了美国战舰设计建造,原时空的美国海军建造依阿华级战列舰时为了大西洋―太平洋之间的快速调动,受巴拿马运河船闸限制,采用限制船体最大宽度,拉长舰体以搭载更大功率动力装置的设计措施。
随着世界经贸发展和海上货运的日益繁忙,船舶建造也不断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巴拿马运河的航道宽度和吃水已经逐渐不能满足航运需求,船舶拥堵现象愈发严重,削弱了运河的竞争力。此前将巴拿马运河作为“必经之路”的船舶开始改用新航线,开始反向朝西绕行苏伊士运河。因此后世的巴拿马政府投资了几十亿美金,耗费近十年时间扩建了运河。
虽然如今苏伊士运河也在德国手中,不过雅尼克还是决定动工扩建巴拿马运河。
随着雅尼克的命令下达,装载各种工程器械的运输船从欧洲起航前往巴拿马运河,而美国人对此只能干瞪眼,毫无办法。
第九百九十三章 美利坚攻略(15)
正当美国高层对德国人强夺巴拿马运河占为己有的行为义愤填膺的时候,德国又发表了一条广播,宣布德国空军即日起停止对美国本土任何形式的轰炸,期限为三个月,美国民众可以回到自己的城市。
“德国佬这又想耍什么阴谋诡计?”这条突如其来的广播令美国高层很是摸不着头脑,德国已经轰炸了不少美国城市,东北部工业区已经被炸的瘫痪,按理说不是应该再接再厉继续轰炸其他城市吗?有什么理由会突然停止轰炸呢?
德国人的油料肯定是非常充足的,难道是炸弹的生产进度跟不上?似乎也不可能。难不成想哄骗美国民众回到城市后在来个突然袭击?真要是这样那也太歹毒了,不过己方有雷达,德军也不可能做到突然袭击。
美国民众倒也没想这么多,在他们看来德国人一向守信用,说轰炸就轰炸,说停止就停止。因此听到德国人的广播后大部分民众都回到了城市。很多人在城市里生活惯了,适应不了乡下的生活。
第二天,杜鲁门副总统也离开了越来越让人透不过气的地下工事,前往华盛顿市区“兜兜风”。
郊区还好,当进入市区后路上到处都是坑坑洼洼,街道两旁的建筑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整座城市至少挨了上千吨炸弹,原本繁华无比的城市如今到处都是满目苍夷。不少著名的地标建筑更是炸成了一堆废墟。
突然,车队停了下来。不一会一个特勤局成员来到杜鲁门副总统乘坐的陆军一号旁,向他禀报道。“副总统先生,前方发现一颗哑弹,我们得绕路。”
炮弹、炸弹一般都有次品率,偶尔出现哑弹是正常现象,毕竟这些普通的炮弹、炸弹也不可能像德国的导弹一样安装多重引信,确保一定会爆炸。
这些哑弹有的采用机械引信。理论上,机械引信的点火针击中(或穿透)雷管时会引爆炸药。但现实是一些引爆针并没有引爆雷管,这些炸弹也就变成了哑弹。
还有一些哑弹采用了化学引信。这类引信的工作机制比机械撞针更复杂,也让这类哑弹有了更大的危害:撞针被一个由塑料制成的圆盘固定在适当的位置。释放时,扳机会破坏装有溶剂(例如丙酮)的玻璃瓶。这些溶剂随后逐渐滴到圆盘上并溶解圆盘。直到溶剂将圆盘溶解后,撞针才会被触发,进而引发爆炸。根据圆盘厚度的不同,延爆时间最多可达144小时。但问题是,这些化学引信经常失效,报废比例特别高。例如,如果炸弹颠倒过来或落在软土上,那么丙酮溶剂很可能不会像预期的那样直接滴到圆盘上,也就不会在预期时间内爆炸。
杜鲁门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这些也有所了解,随意的点点头。“那就绕路吧。”
车队另选了一条路继续前行,前往白宫。
来到白宫前,看着被挨了好几颗炸弹,塌了一半的白宫,杜鲁门深深的叹了口气,自从100多年前的美加战争,美国本土还是第一次遭到如此惨烈的遭遇。
随手点起一根烟,吐出一个长长的烟圈,嘀咕了一声。“要是一直坚守‘孤立主义’那该多好。”非得卷进欧洲人的战争,结果落得如今这个下场。如果美国能赢得这场战场,那罗斯福总统会是个名垂千史的总统,可如今美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后世一切的罪过与骂名恐怕都由罗斯福来背。
至于威尔基总统,他的案件只能就那样不了了之。谁也不敢站出来提异议,不然被那几十万远征军家属一人一口吐沫都能淹死。
可惜,惨不惨和欧洲战争是美国的战略国策,并不是他能决定的。
一战后,作为重要战胜国和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在经济和工业等领域完全超过了老牌霸主英国,大有取而代之的意思。
但实际上,美国虽然在经济领域超过了英国,但在政治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仍然无法抗衡英国,甚至无法和法国相比,国联事务仍然是英法说了算。由于缺乏话语权,美国这个经济庞然大物只能靠边站,所以美国才决定退出国联,奉行孤立主义。
当然,美国不甘心屈居他人之下,在20年代美国利用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和英国海军平起平坐的资格,离世界霸主的位置又进了一步。美国一直在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取代英国。二战爆发后,美国看到了契机,准备在双方打的白热化的时候突然露出了獠牙,一举干掉所有有威胁的欧洲国家(原时空里成功了)。
结果德国的战斗力简直爆表,美国还没来得及发力,英国就被攻陷;接着苏联也被打的节节败退。
绕着白宫转了一圈,杜鲁门只能回到郊外的军事基地里。到了明年这场战争就该有个结果,他暂时也不用大费周章的找新的办公地或者修复白宫。
大西洋彼岸的柏林皇宫里,雅尼克正悠闲地在花园里刷火锅,冬天在室外刷火锅倒也有另一番风味。
坐在对面的小伊丽莎白喝了口饮料,有些不解的问道。“雅尼克哥哥,你为什么下令停止对美国本土的轰炸?你不是说轰炸那些平民并不会愧疚吗?”
雅尼克笑笑道。“当然不是可怜他们,只是心疼钱而已。对美国本土的千机大轰炸,一次少说也要耗费3000吨炸弹和几千吨燃油;这得多少钱?”虽然如今德国不缺油,可这也太浪费了。
因此雅尼克决定停止对美国本土的轰炸,整个东北部工业区已经瘫痪,就算其他地方的兵工厂马力全开的生产各种武器装备,让他们拼命生产两三年,都不一定是如今德军装备的对手。
“所以,我让那些民众回家好好过个圣诞节,毕竟这可能是他们作为‘美国人’的最后一次圣诞节。”
第九百九十四章 环保(1)
(这两天有点忙,今天水两章)
“这些家伙还真头铁啊。”
美国高层已经知晓了己方试爆核子武器的消息,可依旧没有投降的打算。“既然这么想刚,那就硬刚到底吧。”挥挥手,示意让刚刚进来汇报的莱因哈德坐下,望向施佩尔。“刚刚说到哪了,继续。”
“就是各大城市电力供不应求,我们计划明年一季度新建31座发电厂,缓解各大城市用电紧张的问题。”汇报到这里,施佩尔看到雅尼克微微皱起了眉头,小心翼翼的问道。“殿下,可是有什么不妥?”
雅尼克问道。“这些是什么类型的发电厂?”
“其中28座是火力发电厂,剩余三座是水力发电厂。”
“……”可能是因为从小灌输爱护环境的意识,雅尼克对火力发电并没有太多好感。更糟糕的是现在的火力发电厂没有什么环保指标,更没有什么防尘措施。直接把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出去。“总理阁下,您去过鲁尔工业区吗?”
【看书领红包】关注公 众号【】 看书抽最高888现金红包!
虽然不知道雅尼克这么突然提起这事,不过施佩尔如实点点头。“一个星期前刚去过一次。那里的工厂加班加点……”话未说完,便被雅尼克打断。“你是白天去的吧,那里还能看到蓝天白云吗?”
施佩尔不由一愣,随即摇摇头。“没有,殿下,那里的空气能见度很低,更别说是蓝天白云了。”
“想必也是。”雅尼克轻叹了口气,不禁想起后世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如此描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德国鲁尔区。“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厂冒着黑烟,铸造厂也不停排出红褐色的污水,还有飘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使得户外一切东西都蒙上一层黑灰。洁白的衣物穿出门去,不一会儿便成为灰色。红瓦白墙,绿草如茵的家园,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从18世纪下半叶起,经过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初,首先是英国,而后是欧洲其他国家相继经历和实现了工业革命,最终建立以煤炭、冶金、化工等为基础的工业生产体系。而煤的大规模开采并燃用,在提供动力以推动工厂的开办和蒸汽机的运转,并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时,也必然会释放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的污染物质;这些国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烟雾腾腾的城镇,烟雾中毒事件,河流污染等等恶性情况。
随着工业化的扩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西方国家煤的产量和消耗量逐年上升。据估算,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世界范围内工业生产和家庭燃烧所释放的二氧化硫每年高达几千万吨,其中三分之二是由燃煤产生的。而到了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由战后恢复转入发展时期。西方大国竟相发展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高速持续增长,一方面带来了资源和原料的大量需求和消耗,另一方面使得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的大量废弃物排向土壤、河流和大气之中,最终造成环境污染的大爆发,使世界环境污染危机进一步加重。
1962年12月发生了导致156人死亡的“鲁尔工业区雾霾事件”。当时鲁尔工业区首次出现严重雾霾,部分地区空气SO2浓度高达5000微克/立方米(后世世界卫生组织的空气质量标准是25微克/立方米),当地居民呼吸道疾病、心脏疾病和癌症等发病率明显上升。虽然鲁尔工业区所在的北威州州政府颁布《雾霾法令》,但迫于经济利益和保障就业的压力,污染限值设定较宽松。
当时最受企业界追捧的“环保措施”是“高烟囱”政策,即把烟囱加高到300米,降低低层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此举虽然有效降低了鲁尔工业区大气污染的数据,但带来了更严重的后果。半个欧洲为此遭受酸雨之苦,导致农作物减产、鱼类死亡,危及饮用水安全。
原西德共有森林740万公顷,到1983年为止有34染上枯死病,每年枯死的蓄积量占同年森林生长量的21多,先后有80多万公顷森林被毁,这种枯死病来自酸雨之害。在当时鲁尔工业区的森林里,到处可见秃树、死鸟、死蜂,该区儿童每年有数万人感染特殊的喉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