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十三章 坏消息
首相继任人选已经定下,张伯伦带着丘吉尔离开唐宁街10号,前往白金汉宫觐见国王乔治六世。
“陛下,这位是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张伯伦向乔治六世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丘吉尔,表明他将出任新一任英国首相。“这一次保守党与工党将组成联合政府。”
英国君主的任命权,在正常情况下仅仅是仪式性的权利,即“同意任命”、“盖章签字”的权利,至多是对任命人选提出建议(而且限定于首相因有任命困难而咨询王室建议时),并不享有指定或提出人选的权利。因此现在这个环节纯粹是出于对王室的尊重和忠诚。
乔治六世朝张伯伦点点头。“辛……苦……你了,张伯伦首相……阁下。”因为说话不利索,他也说不出什么帝国不会忘记你作出的贡献,你是帝国的骄傲之类的长篇大论。又跟丘吉尔简单聊了几句后问道。“这次……又要……打多久?”上一次战争时他已经是二十多岁的青年,甚至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过;深知战争的残酷。
当时德国为迫使英国退出战争,海军发动了所谓“无限制潜艇战”、即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而任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对英国进行封锁。
刚开始英国和协约国其他各国对无限制潜艇战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对潜防御尚处于最初阶段,无限制潜艇战立即给协约国造成严重损失。协约国商船的损失由1917 年1月份的30万吨增至2月份的40万吨,再猛增至3月份的50万吨,直到4月份的85万吨。英国出海的商船中平均每4艘就有1艘被击沉。
根据后来的官方统计,直到战争结束,德国潜艇共击沉协约国商船2566艘,注册总吨位为573万吨,其中英国商船占五分之三。而当年英国造船的总吨位只有270万吨。协约国商船被击沉的速度太快,来不及及时补充和更替,照此下去随之而来的将会是饥饿,甚至屈服。
鉴于情况日益恶化, 1917 年4 月27 日英国第一海务大臣约翰・杰利科向海军大臣提出一份报告,向政府发出严重警告:“历史证明,如果战略是以没有保障的交通线为根据,其结果必然是不幸的。在这种情况下,惨败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目前的政策正在直接导致惨败,如果不愿考虑这一点,那我坚信战争必定打败,英国人民将要饿死。”
杰利科的警告产生了效果,英国政府开始正视面临的危险。为了对付德国潜艇,英国动员了海军的全部轻兵力和潜艇,着手将大量的小型商船和渔船改装成扫雷舰和护卫舰,加紧建造新的反潜舰艇。
仅在1917 年下半年,英国便动用了227 艘舰队驱逐舰, 74 舰护卫舰和巡逻艇, 65 艘潜艇, 406 艘摩托艇,49 艘快艇, 894 只拖网渔船, 867 只漂网渔船, 24 艘轮式扫雷舰, 77 艘伪装猎潜船, 50 架飞艇, 194 架飞机。为了扫除德国潜艇布下的水雷,仅在1917 年秋用于扫雷的舰艇达3 千余艘,人员25 万。
乔治六世觉得这一次大战又将会是漫长而持久的战争。如果德国海军再次发动无限制潜艇战,英国人民很有可能再次承受严重的短缺和生活困难。
丘吉尔不卑不亢的回道。“这个还不好说,我能向您保证的是大英帝国必会战胜欧洲大陆上的凶残野蛮的敌人,取得最终的胜利!”
乔治六世和张伯伦不约而同的暗叹了口气,那得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有……没有……谈判的可能?”乔治六世的性格里始终带有一丝懦弱,如果这场战争能在谈判桌上解决,那他是求之不得的。
“陛下,这原本是场‘不必要的战争’,”说到这里丘吉尔看了眼脸色有些难看的张伯伦,并没有继续说下去。要不是英法一味推行绥靖政策,纵容德国发展壮大,事情也不会闹成现在这样。当时他到处宣扬德国威胁论,可就是没有一个人听得进去,现在好了,终于酿成苦果了吧?“谈判是磨灭不了德国的野心的,只会令他们更加膨胀。只有狠狠的把他们打趴下,令他们再无翻身之日,欧洲才能恢复永久的和平!”
听闻乔治六世默默的点点头。
又讨论了一些其他事情,张伯伦和丘吉尔拜别乔治六世,回到唐宁街10号,却听到了一个惊人的坏消息。
德军奇袭了埃本埃马尔要塞,还完好无损的夺取了附近的弗罗恩哈芬桥、费尔德韦兹尔特桥、坎尼桥。
“什么?!”丘吉尔和张伯伦大吃一惊,仿佛是听到天方夜谭一般。“比利时人不是说那座要塞是坚不可破的吗?!要塞里的人都睡大觉?!”就算是建了个要塞那么大的猪窝,把里面的一千多头猪都抓住也得费番功夫吧。德国人的进攻才开始多久?这就被攻陷了?
“要塞是怎么被攻陷的?!难道要塞守军里出了叛徒?”就算是出了叛徒,没有一定数量,德军也不可能这么快就攻陷。难不成要塞里的人看到德国人的影子就吓得主动出来投降了?
报告的参谋尴尬的摇摇头。“具体情况暂时还不知道。”
张伯伦皱了皱眉头,嘀咕道。“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埃本埃马尔要塞陷落意味着艾尔伯特运河-列日一线的防御已经被德军突破。“这群蠢货,难道连炸桥的准备都没有吗?”防御敌人进攻最基本的手段就是破坏道路,炸毁桥梁;就算不能长时间阻挡,也能有效的迟滞了敌人的进攻行动。
现在倒好,这些愚蠢的比利时人竟然把三座大桥拱手让给了德军。德军主力势必会源源不断的冲进比利时腹地。
心中咒骂了一声,丘吉尔开口问道。“攻陷要塞和夺取桥梁的是德军的先锋部队吧?附近的比利时军队能不能在德军主力赶到之前夺回要塞和桥梁?最起码把那些桥梁炸掉也好。”一旦德军主力过了艾尔伯特,那附近的比利时军队只能大踏步的往后撤退,而导致的后果便是英法联军恐怕赶不及到齐,就会仓促投入会战。
可说完又意识到他现在在这里说这些也没什么用。远征军总司令戈特子爵和法陆军总司令甘末林早该得到消息并作出应对了。
第二百十四章 早餐
甘末林确实接到了埃本埃马尔要塞被攻陷的消息,可他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慌张的神情,依旧慢条斯理的品着早餐开胃酒(似乎这就是法国人的性格,凡事都慢慢吞吞的;他们崇尚慢节奏,无忧无虑自由的生活,追求浪漫与自由。),浑身透着“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自信。
抿了最后一口开胃酒,他吩咐了一声。“去把戈特子爵请来,我要跟他共进早餐。”
他能如此淡定是因为早在截获到德军的“黄色计划”后英法就制定了一系列对应计划。
这个代号为“d“的作战计划规定,如果德军向比利时实施主要突击,盟军则以2个法国集团军和1个英国集团军的兵力向比利时机动,在比利时集团军的掩护下,将德军阻止在代尔河一线;如德军向马奇诺防线实施正面进攻,则以1个集团军群进行坚守防御,并以1个集团军群为第二梯队增援,英国在海上担负封锁德国的任务。
法国、比利时、和英国远征军共有125个师、3000多辆坦克、1300多架飞机,并可利用英伦三岛上的1000多架飞机支援战斗。比利时的22个师都部署在本国东部国境线上。法国和英军共103个师,编为3个集团军群:第一集团军群共51个师,配置在法、比边境和法国北方各省第二集团军群共25个军,配置在从瑞士到卢森堡的马奇诺防线上第三集团军群共18个师,配置在瑞士边境的马奇诺防线之后,法军的战略预备队为9个师。
不一会戈特子爵匆匆赶来。“总司令阁下,您接到消息了吗?埃本埃马尔要塞被攻陷了!”
甘末林哈哈一笑。“戈特子爵阁下,我听闻英国人各个都是优雅的绅士,处变不惊。您这般慌里慌张的倒不像是英国人。我们制定的那些应对计划您不也是知道的嘛,还有什么好担心的。来尝尝这上好的奶酪,刚从巴黎运过来的。”
“还是总司令阁下老成持重啊。”戈特子爵苦笑一声,坐在餐桌前。刚饮了口餐前酒,想到了另一件事。“我刚才来之前接到国内最新消息,张伯伦首相准备辞职,将接任的是温斯顿丘吉尔阁下。”
“嗯?”甘末林拿起刀叉准备切面包的手顿了顿。“那位海军大臣丘吉尔?我听闻他是一个无比坚定的反德派加主战派?话说他对德国人的敌视是从何而起?”德国人确实挺可恶,可像丘吉尔这般深入骨髓的敌视德国人的却还挺罕见。“说句不恭敬的话,贵国的王室不也是德国人后裔吗?难道丘吉尔阁下也这般敌视王室吗?”
一开始英国王室都是纯种的英国人,直到英国斯图亚特王朝末期,开始出现问题。
斯图亚特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安妮女王由于没有子嗣,英国国会就开始考虑王朝继承人的问题。
但是安妮是位新教徒,而他的斯图亚特亲戚们都是天主教徒,这对新教已经成为国教的英国而言是万万无法接受的,因此他们将继承人的人选落到了德国北部的汉诺威家族。
由于在当时德国基本处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名头很大的帝国其实就是几百个大大小小邦国所组成的松散政体而已,欧洲各个王室其实在这里都有着自己的私有领地,汉诺威就是英国的一块私有地。
作为英国王室的私有地,王室自然安排自己的血亲来统治汉诺威这块土地,为了更好的统治汉诺威,必然选择与当地贵族进行联姻,这就使得汉诺威家族不可避免的开始出现德国血脉。
最终因为安妮女王无后,斯图亚特王朝远亲,同时信仰着新教的汉诺威家族就此建立了英国乔治王朝,开启了英国王室的德国血脉。
一直到乔治五世就位,英国皇室的姓还是萨克森科堡哥达。
这个姓氏是欧洲一个大姓,起源于德国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这个公国影响力很大,很多次参与德意志上层事务管理,更主要的是这个公国曾经与欧洲多个国家联姻。甚至一战时有款德军轰炸机的名字就叫----哥达,足见其势力和影响力。
战争导致英国国民的反德情绪越发强烈,而英国皇室却与敌人的轰战机同一个姓氏,更是引发英国人民强烈的愤怒和不满。再加上当时的德国皇帝就是乔治五世的表兄弟,因此,英国人中纷纷传说乔治五世是亲德分子。
为了避嫌也为了安抚民心,乔治五世决定放弃“萨克斯科堡”这个德国姓氏,另外取一个带有鲜明英国特色的新姓氏。最后改成了“温莎”作为“一家之姓”。而“温莎”是城堡的名字,温莎堡是英国最古老且一直有人居住的王室宅邸,1917年乔治五世选择温莎作为家族别名,可以看出皇室对它的感情。
戈特子爵无比认真道。“丘吉尔阁下对王室的忠诚是日月可鉴的,至于对德国的敌视可能是丘吉尔阁下太过于爱国,因此特别痛恨德国人三番两次的威胁大英帝国的权威。”
甘末林不置可否的耸耸肩。“既然这位丘吉尔阁下如此敌视德国人,等过一阵子战局陷入僵持阶段后该怎么办?我们可不想像上次那样耗上几年,如果德国人识相的话我们倒是很乐意跟他们谈判的。”
根据上一次大战的经验,甘末林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一次战争也将陷入僵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