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伊士运河被称为“现代奇迹”,它连接了地中海和红海,远洋轮船不用绕道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极大地促进了欧亚非的交流以及殖民扩张。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当时的世界老大日不落帝国看中了它的战略地位,在埃及人手里买下了苏伊士运河44的股份。从此之后,苏伊士运河就成了英国的摇钱树。在五十年代,苏伊士运河每年可为大英帝国带来2500万美元的外快。
可是这么好的一个摇钱树,怎么说丢就丢了呢?
说起来,这也是个荒唐的故事。
1953年,埃及推翻了五千年的君主制,建立了宫合国。而在此之前,埃及是由英国人扶持的傀儡政府统治,所以在1936年的时候,英国为了更好的控制苏伊士运河,强行向苏伊士运河派驻了一万士兵。埃及独立后,自然无法容忍国家境内拥有一万英国士兵,迫于压力,英国决定从埃及撤兵。
在苏伊士运河问题持续升级的过程中,英国高层表现的非常镇定,当时的英国首相也是丘吉尔(1951年的大选中,保守党重夺政权,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在丘吉尔眼中,苏伊士运河问题显然算不上什么大事,他选择静观其变。
很多人认为丘吉尔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杀伐决断,但事后得知,即使丘吉尔的不闻不问也比他的接班人安东尼艾登高明的多。
在冷战的阴影下,非友既敌。1956年,因为埃及政府和苏联阵营开展贸易,美国随即撤销了对埃及阿斯旺大坝工程的经济援助。而埃及政府立即十分强硬地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经济收益用来资助阿斯旺大坝。这下,惹怒了刚刚担任英国首相一年的艾登。他立即实行禁运令,封锁苏伊士运河。埃及政府毫不妥协,命令击沉英国的轮船。而就在那一年,英军应该按照计划撤出埃及。随着事态升级,艾登正式背弃了原来的撤军协议。
失去理智的艾登找到法国,准备用武力夺回苏伊士运河。英法两国利用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矛盾,要求以色列进攻埃及,然后指使以色列向英法求助。1956年10月,英法联军趁机入侵埃及,很快就占领了苏伊士运河。
冷战时期的任何冲突、矛盾最终都会上升到两大阵营的对立,何况是发动了侵略战争。
果然,苏联宣布11月将要介入战争。这时,艾登才想起整个军事行动居然没有提前和美国打招呼。当时美国正忙着谴责苏联残暴镇压匈牙利起义,这就尴尬了,美国不能一边反对苏联入侵匈牙利,一边又支持英法入侵埃及,那样人设会崩。
12月,美国强行促成英法联军和埃及停火。最后,埃及政府欢天喜地的把英国在埃及的所有资产抱回家,包括苏伊士运河。而失去民心的艾登被迫辞职。这位才华横溢的首相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他被历史学家评为20世纪最无能的英国首相。
现在的丘吉尔深知苏伊士运河的重要,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守住苏伊士运河。
第三百十九章 支援北非
想要守住苏伊士运河,那只能打败北非的德军。可想要靠那些殖民地的殖民军打败德军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我建议立刻组建一支军团支援北非,保护我们的殖民地。”
台下顿时一片哗然,国内的兵力光是应付德国人可能的跨海登陆就已经捉襟见肘了,还要组织一支军团支援北非?从哪里弄足够的军队去防守??
下面有人不满的嚷嚷道。“你敢保证在北非能打败德国人?我看还不如和德国签署个和平协议呢。”
原时空的英国之所以坚决抵抗德国,最大的依仗便是从敦刻尔克撤回来的338万联军和强大的海军。
有人说敦刻尔克大撤退那几十万兵力其实根本没什么,二战中随随便便就是死伤几十万,俘虏几十万。
但在后续战斗中,这些经历过德军闪电战的老兵们,因为经验丰富确确实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后来组织“诺曼底登入”的坦南特将军也是敦刻尔克大撤退中的一员。
更值得强调的是,这些不同国家的部队逃亡到英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他们代表的是一国家,象征的是一股凝聚力。其中重点当属法国不愿投降的戴高乐,他潜逃到英国后负责统领的就是从敦刻尔克撤退的那批法军。
而这一次,除了不到一万人侥幸逃回本土之外其余几十万联军士兵全部成了德军的俘虏;而大英帝国引以为傲的海军也连遭重创。这种情况下继续打下去,似乎也看不到什么胜利的希望。
倒不如趁现在还有一战之力,和德国签署个和平协议!
英国一战之后的和平主义的盛行并不比美国的孤立主义弱到哪去,从上到下都不希望再卷入一场世界大战。
对平民百姓来说只要不打仗不死人,就比什么都强,因此主张战争的人是不受欢迎的。这就是为什么英国会允许德国的舰队吨位达到英国的百分之三十,这就是为什么在鲍德温首相任内英国连空军是被迫绥靖,英国想要凭借三十万远征军就能干预欧陆是一定要在盟国的支持之下的,但是在慕尼黑的时候盟国又能帮助什么呢?达拉第说没有波兰的帮助只有捷克和法国无法对付德国,张伯伦有能有什么办法呢?欧洲在一次大战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很多东西都已经涣散掉了,发动一场阻止战争的战争听起来非常理想,可事实是谁能保证德国的执念超出了统一德意志的范畴。
等大家察觉到到德国的胃口不会仅仅满足于统一德意志的时候;也就是捷克斯洛伐克之后,从波兰事件前后开始,张伯伦的态度开始变得强硬起来。等到德国大举进攻利比时时张伯伦的绥靖政策算是全面破产了,只能让位给战争派的丘吉尔来当首相。
丘吉尔的内阁叫做战时联合内阁,什么叫战时联合内阁?
首先这个内阁是为了打仗而成立的战时内阁。张伯伦推荐丘吉尔成立这个内阁,就是要打仗的。
其次这个内阁是联合内阁,是由工党和保守党联合组阁的。这说明在对德作战问题上,工党和保守党的态度是一致的,无论是工党还是保守党,都支持要跟德国死磕到底。
所以丘吉尔根本不可能跟德国和谈;把德国干死是英国朝野上下统一的意见。
现在一听到这种孬种言论令丘吉尔顿时怒火中烧,大声训斥道。“什么叫和平协议?!我们大英帝国就是被这种所谓的和平给拖累到了现在!这种档口提和谈,那就是卖国,就是投降!
想当年,面对西班牙人的所向无敌的无敌舰队,我们的祖辈没有屈服过!
面对如日中天的太阳王路易十四,我们的祖辈没有屈服!
面对不可一世的欧洲第一名将拿破仑,我们的祖辈没有屈服!
面对强大的威廉二世,我们也没有屈服!
现在,战争还未分出胜负,竟然有人迫不及待的要卖国求荣?!”
虽然在这里吵吵闹闹,但是在坐的众人毕竟是代表英国利益的一群人,他们都是英国绅士。对于一个绅士来说,脸面问题高于一切,尤其是这是大英帝国的脸面问题!
懦弱的法国人可以屈辱地投降,但是强大的英国,绝对不能投降!
“我们为何要屈服?那我们得到的是什么?是半壁江山吗?像法国一样,还是像奥地利等等一样,成为他们的傀儡?不!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将愧对我们的祖先!”丘吉尔的话,激励着在场的所有人,不错,为何要屈服?现在的英国,还是有着积极进取,不屈不挠的精神的;作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绅士们,他们有着极强的帝国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他们不会屈服!
更重要的是就算大部分人都屈服,丘吉尔也坚决不会屈服。原时空的二战,英国人之所以多次拒绝和谈,和丘吉尔也有很大的关系。虽说丘吉尔对英国的贡献十分巨大,但是也是一个非常固执而又傲慢的人,当初在一战时候,正是由于他的傲慢,才将土耳其逼到了敌对阵营当中,给协约国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而二战时期,还是因为他的傲慢,完全不顾已经摇摇欲坠的英国,就是铁了心要和德国硬刚,结果打了好几年,虽然是把德国打垮了,但是他们自己也被打残了,最终白白便宜了看热闹的美国人。
提议与德国和谈的议员被同伴鄙视的满脸涨红,低下头不敢再说什么。不过丘吉尔可没打算这么轻易放过这种关键时刻扰乱军心的家伙,决定让情报部门紧盯着他的一举一动,哪怕是发现一丁点的把柄,都可以让他从议会里面黯然滚蛋!
众人继续讨论支援北非事宜,大部分人都同意了这个议案。毕竟目前阶段,保卫英国本土更加需要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而不是陆军,北非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又是大英帝国的命脉所在,所以他们还是决定“挤”出一批士兵支援北非。
(前两章把顺序给弄错了,客户端不显示的话清除一下缓存应该能显示)
第三百二十章 喷气式发动机
柏林皇宫。
一脸兴奋的安妮匆匆走了进来,报告道。“殿下,驻瑞士大使发来电报,英国特使想同谈我们和谈事宜。恭喜殿下,英国人终于屈服了!”
“哦,英国人要和谈?”雅尼克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的兴奋。“他们不过是想拖延时间而已。”如果现任英国首相是张伯伦,他也许会相信英国人和谈的诚意。不过丘吉尔嘛,就算这家伙写血书求和谈也不会相信的。
安妮不禁一怔。“那回电让大使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