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难】
(1)其上下左右相应:即后文所说的“以右应左,以左应右”。指右侧发作后,会向左侧转移;左侧发作后,会向右侧转移。
(2)间不容空:指转移的时间很快。也就是一侧发作后,很快转移到另一侧。有如行痹状。
(3)其慉痛之时:慉痛,蓄积样疼痛,形容疼痛发作较猛、较剧烈。本句指疼痛在猛烈发作的时候。
(4)此各在其处:指发作没有固定的部位,也就是众痹可以在全身任何一处开始发作。
(5)更发更止,更居更起:更,随时、随处。指疼痛随时可以发作,随时可以停止(好转);随处可以潜伏,随处可以突然出现(暴发)。
(6)非能周也:不是周身同时出现的痹证。
(7)更发更休也:交替发作,交替休止(缓解)。
(8)痛虽已止,必刺其处:痹证的疼痛虽然缓解,但治疗的时候还是要在原发作部位进行针刺。也就是先治原发病灶,后治继发部位。
(9)随脉以上,随脉以下:病邪随着血脉的流通影响了全身上下各个部位。
(10)不能左右,各当其所:不分左右,全身各处受损害的部位都会出现疼痛。
(11)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过,一作遏,遏制;脱,解脱。疼痛发作从上部向下部发展,应该先治疗下部,以遏制其发展。然后治疗上部,以最终将邪气祛除。
(12)客于外分肉之间:客于外,从外来客。指风寒湿外邪从外而入,进入分肉之间。
(13)迫切而为沫:迫切,指挤压搅动。因风寒湿邪进入分肉,分肉中的正气抗邪,津液来回鼓动,互相挤压搅和,因而形成泡沫状。
(14)沫得寒则聚:由于寒邪主凝敛,所以泡沫在寒邪的影响下,聚集在一起。
(15)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寒邪与泡沫聚集在一起,占据一定的空间,故将分肉向四外挤压,使分肉裂开。
(16)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分肉开裂引起疼痛,疼痛则心动,引起神气的关注,正气因此大量聚集,气有余便是火,故疼痛处发热。
(17)热则痛解,痛解则厥:热能驱寒,正气胜而经络通,故分肉挤压减轻,因而疼痛缓解。但此时气有余,热象明显,因而气向上而行,出现厥气。
(18)厥则他痹发:由于厥气上行,虽然该处之痹有所缓解,但其他部的痹,由于正气没有到达而发作。
(19)此内不在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指痹既不在内脏,又不在皮肤,主要停留在分肉之间,分肉之间为经络运行通道的主要部分,故影响气血正常运行周转。真气,指正气,此处应指气血。
(20)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其下,有人解释为人体之下的足部,有误。其,指痹,其下,指发生痹证的部位之下;六经,指三阴三阳经。这是一种既循经取穴,又同时以痛为输的治疗方法。
(21)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其,指辨证后的证,实证或虚证。大络指经脉附近的主要络脉,血结,指络脉充盈而高起。脉陷,指血脉凹陷不充盈处。调之,指《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的“虚者实之,满者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的治疗方法。
(22)瘛坚:瘛疭而坚硬,指肌肉紧张,活动不利而有疼痛感。
(23)九者,经巽之理:九,指九针;经,经典;巽,训顺,非常恰当,非常合适。本句说用九针进行痹证的治疗是在权威性的理论指导下,非常恰当的方法。 灵枢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