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灵枢解难

【新解】

灵枢解难 彭荣琛 2080 2021-04-06 13:51

  【新解】

  一、有关本篇记载的消化道长度

  根据本篇的记载,整个消化道的长度约为六丈四寸四分,与现代解剖学的长度测量相距较大。成文的当时,具体的度量衡依据何标准无从得知,因为依据1979年出版的《简明中医辞典》所列历代尺度比较来换算,也差距较大。可见表20。

  表20 消化道长度古今对照表

  (按秦汉时代尺寸长度单位,当时一尺约合现在27.65cm)

  但根据《中华医学杂志》1955年梁伯强的文章“学习黄帝内经的一些体会”所说,食道与肠道长度相比很近似。《内经》中食道与肠道比为1.6:56.8=1:36,而近代解剖学的食道与肠道比为25:925=1:37。见表21。

  表21 古今食道与肠道长度对照表

  应该是我们还没有准确地知道当时度量衡与当今度量衡之间的关系而出现的误差。

  二、中医的藏象、解剖学与现代解剖学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由于中医学的特点,在内脏的描述上,强调藏象学说,即藏于内而象于外,是从外在、可查知的表现来论述脏腑的功能,而不是以脏腑形态学为单位来论述脏腑功能,因此脏腑的具体形态,诸如大小、长短、容量、质地、分泌物等在脏腑理论中并没有予以强调和重视。中医的藏象学说,认为胃为六腑之长,对其他五腑起主导作用,在消化功能上应该主导了胆、小肠、大肠三腑,在水液代谢方面应该主导了膀胱、三焦。本篇虽然有肠胃的大小、长短、容量等,但却没有同时讲解它们的功能或作用,互相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由此可以看出:①中医是有自己的解剖学内容的,后世也有类似的记载和专著,如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等。②中医的藏象学说由于历史的原因,不是建立在尸体解剖学上的。中医的藏象学说与中医的解剖学说互不等同,如《医林改错》中的“心无血说”:“闲谈言及古人论生血之源,有言心生血,脾统血者;有言脾生血,心统血者,不知宗谁?余曰:皆不可宗,血是精汁入血府所化,心乃是出入气之道路,其中无血。”所谓心中无血,是从尸体解剖的角度上说的,而心主血,是从藏象学说中的活体脏腑而说的,可见二者并列就会出现不可预知的结果。③藏象学说的内容不仅是单一解剖脏器功能的解说。如心主血脉一说,与西医解剖学上的心血管系统,有较多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一致。因为藏象学说中的心主血脉,除了运行管理血流方向、营养全身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华在面”,这与西医解剖学中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并无直接相关。至于心主神志,心主汗液,心开窍于舌等,所牵涉的范围就更广,就不是一个解剖学上的心脏所能解释清楚的。可见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功能,所包含的内容更广,所涉及的脏器、器官的范围也更多。就目前所知的内容来说,藏象中的心脏,应该理解为心藏(Cang),除包括解剖学中的心血管系统之外,还包括脑、神经系统、部分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可见是指与心有关的藏于内的多脏器集合体。④古代中医的解剖学内容与藏象学说的脏腑内容是互相独立存在的。即使《医林改错》将脏腑的形状描述得十分清楚,甚至还画有图形,以对前人所画的脏腑形态进行校正。但该书在治疗内容中,却并没有将脏腑形态与脏腑生理病理联系起来,其著名的通窍活血、血府逐瘀、膈下逐瘀三方,也没有与他的解剖学联系起来讨论。他使用的仍然是藏象学说理论。⑤中医解剖学的出现,以及以后还有人不断研究,是对抽象的藏象学说的一个补充,虽然二者互不等同,但可以互补,是将模糊概念具体化的一种尝试,有利于对藏象学说进行记忆和理解。⑥由此可见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脏腑,虽然不是解剖学上的某一脏器、器官或某种物质,但又不是完全脱离解剖学、抽象的概念,每一个脏腑都可以是解剖学上的多种脏器、器官或物质所组成,是这些形态的综合。由此出发,可以说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脏腑是一个既看得见,又看不见的综合体。

  藏象学说中所说的小肠与本篇中所说的具有解剖概念的小肠不尽相同。藏象学说中的大肠与本篇所说的具有解剖概念的大肠也不尽相同。藏象学说中小肠为受盛之府,分清泌浊,主液,而本篇的小肠所指实际上只包括了解剖学上的十二指肠和空肠,无法完全概括藏象中小肠的功用;藏象之说中的大肠为传道之府,而本篇却没有大肠一说,只说到回肠,而所谓的回肠仅仅包含了解剖学上的乙状结肠和直肠,同样无法完全等同,所以,我们主要是认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没有必要按图索骥,强行认同。 灵枢解难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