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艾菲·布里斯特》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青少年名著快读1000部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470.《艾菲·布里斯特》
【点击作者】
台奥多尔·冯达诺(1819~1898),德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青年时代当过学徒,参加过1848年的革命,后在国内外当过多年记者。代表作《艾菲·布里斯特》。
【情节浓缩】
艾菲·布里斯特是德国上克莱门地区一家地主的独生女,她十七岁时,就由父母做主许配给一个年纪比她大一倍多的县官殷士太登男爵,此人曾是艾菲母亲结婚前的旧情人。艾菲和他结婚以后,就搬到海滨小城凯辛居住。艾菲是一个天真、单纯、善良而爱玩的女子,殷士太登却是个专心于仕途的官僚。他把艾菲丢在家里,毫不关心,使艾菲感到孤单,寂寞,缺乏温暖,只能和一条从娘家带来的名叫“洛洛”的狗相依为伴。加上相传那座住宅经常闹鬼,她更加担惊受怕。当艾菲向丈夫吐露这种心情时,得到的不是关怀和体贴,却是一通干巴巴的说教。一年以后,艾菲生了一个女儿,名叫安妮,同时雇了一个纯朴的劳动妇女罗丝维达当保姆。
这以后,艾菲认识了一个新任的当地军区司令、殷士太登的朋友克朗帕斯少校,他是个蔑视一切法律的自由主义者,年纪比殷士太登还大,但生性爱玩,常陪艾菲骑马出游,这正投合了艾菲的爱好,从而把她从寂寞中解脱了出来。不久,两人发生了关系。事后,艾菲自觉失足,感到不安,又恐丈夫发觉,提心吊胆。适逢殷士太登高升,调到柏林部里当官,艾菲就利用这次搬家的机会摆脱了克朗帕斯。
六年以后,殷士太登有一天偶然发现了当年克朗帕斯写给艾菲的一札信件,暴露了他们之间过去的关系。这时艾菲正好出门在外。殷士太登马上请来了他的朋友维勒尔斯道夫,商量要不要按照普鲁士的社会习俗,用决斗的方式来洗刷名誉上的污点。维勒尔斯道夫起初反对他决斗,认为那已经是六年前的往事了。但殷士太登经过思想斗争,还是决心要决斗。他承认在这件事上,既不嫉妒,也不想复仇,而且仍然爱着艾菲,但他认为个人在社会上的名誉是最重要的,而顾全这种名誉是社会的要求,它不决定于自己的意愿。最后维勒尔斯道夫也被说服了,他认为“我们对名誉的崇尚乃是一种偶像崇拜。只要这种偶像存在一天,我们就不能不向它顶礼膜拜”。
决斗的结果,殷士太登打死了克朗帕斯,而且跟艾菲离了婚。艾菲的父母虽然很疼爱这个独生女,但他们也害怕社会舆论,拒绝艾菲回娘家居住,只寄给她一笔生活费,仅够她维持生活,并叫她继续住在柏林,因为在大城市里这样的事容易避人耳目。
艾菲遵照娘家的意见,在柏林找了一家简陋的公寓单独居住。唯一对艾菲的命运表示同情和关心的是保姆罗丝维达,这个铁匠家庭出身的劳动妇女不仅心地善良,而且富有正义感。她不顾社会舆论的压力,主动找到艾菲,甘心情愿和她住在一起。
按照普鲁士的法律,孩子判给了男方。艾菲分居以后,非常想念她的女儿,有时甚至特意到大街上去候安妮。果然,有一次在公共马车上见到了安妮,但艾菲不敢跟她打招呼,并且赶紧溜走了。这次邂逅,更激起她见女儿的强烈欲望。于是,艾菲就去找殷士太登的顶头上司的太太求情,这位部长夫人表示理解艾菲的心情,替她说了情,殷士太登不敢怠慢部长夫人,准许安妮与艾菲见一面。当艾菲终于看见分别已经三年、现已十岁的亲生女儿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时,她高兴异常。但艾菲很快发现,这个孩子已经被殷士太登按照普鲁士精神教育成另一个人了,她对母亲没有一丝笑意,对母亲向她提出的一系列邀请,她一律以“只要准许我来的话”的外交辞令回答。艾菲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怒火,她当即把安妮打发走,歇斯底里大发作,昏了过去。
艾菲渐渐积郁成疾,病势日益加重,后来父母只好把艾菲接回家中居住。但她已经无可救治。最后默默死去。殷士太登离婚后也并不幸福。他从此精神萎靡不振,郁悒寡欢终生。
【作品赏析】
《艾菲·布里斯特》通过一起偶然的私通事件来揭露普鲁士贵族社会陈腐而虚伪的“荣誉”观念及其对美好人性的扼杀。小说不以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而以富有戏剧性的对话见长。 青少年名著快读100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