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8.《牛虻》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青少年名著快读1000部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688.《牛虻》
【点击作者】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1864~1960),生于爱尔兰科克市。原姓蒲尔,父亲乔治·蒲尔是个数学家。她早年丧父,随母由爱尔兰迁居伦敦。她的代表作《牛虻》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情节浓缩】
6月里一个炎热的傍晚,大学生亚瑟·勃尔顿来到比萨神学院向院长蒙太尼里神甫请教。亚瑟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英国富商勃尔顿家中,名义上他是勃尔顿与后妻所生,但实则是后妻与神甫蒙太尼里的私生子。亚瑟从小在家里受异母兄嫂的歧视,又看到母亲受他们的折磨和侮辱,精神上很不愉快,却始终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亚瑟崇敬蒙太尼里神甫的渊博学识,把他当作良师慈父,以一片赤诚之心回报蒙太尼里对自己的关怀。
当时的意大利正遭到奥地利的侵略,青年意大利党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吸引着热血青年。亚瑟决定献身于这项事业,他参加了秘密的革命活动。蒙太尼里几次劝阻亚瑟,都无济于事。在一次秘密集会上,亚瑟遇见了少年时的女友琼玛,悄悄地爱上了她。
蒙太尼里调到罗马当了主教,警方的密探卡尔狄成了新的神甫。在他的诱骗下,亚瑟在忏悔中透露了他们的行动和战友们的名字,以致他连同战友一起被捕入狱。直到释放出狱,亚瑟才明白他们的被捕竟然是卡尔狄神甫告的密。可是,琼玛误以为是亚瑟出卖了他们,愤怒之下打了他一个耳光。
亚瑟痛恨自己的幼稚无知,回到家后,哥嫂扔给他一份忏悔书。他才得知蒙太尼里神甫原来是他的生身父亲,他是天主教的私生子,他最崇仰尊敬的人居然欺骗了他。这一连串的打击摧毁了他对天主教的幻想,他决心与反动统治和伪善的天主教会做无情的斗争。他布置了投河自杀的假象,只身流亡到南美洲。
13年过去了,流浪生活磨炼了亚瑟,他化名里瓦雷兹回到意大利进行革命工作。由于他以“牛虻”为笔名发表文章,揭露反动当局和天主教会,人们也称他为“牛虻”。他用辛辣的笔一针见血地指出,以红衣主教蒙太尼里为首的自由派实际上乃是教廷的忠实走狗。牛虻赢得了大家的喜爱。此时,他又遇见了琼玛,但琼玛已认不出他了。
牛虻和他的战友们积极准备着起义。在一次偷运军火的行动中,他们被敌人突然包围,牛虻正掩护其他人突围。这时,蒙太尼里突然出现,牛虻在犹豫中垂下了手中的枪,不幸被捕。
牛虻的战友们设法营救他,但牛虻身负重伤,逃跑时晕倒在监狱的过道上,越狱失败了。敌人决定迅速将他处死。前来探望的蒙太尼里知道了牛虻就是失踪的亚瑟,但他拒绝和亚瑟一起走。他毫不犹豫地把牛虻交给了军事法庭,牛虻被判处死刑,蒙太尼里自己也痛苦地发疯致死。
刑场上,牛虻从容不迫,慷慨就义。在狱中给琼玛写了一封信,他希望人们团结起来,给敌人以猛烈的打击,并写上了他们儿时熟稔的一首小诗: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
至此,琼玛才豁然领悟:牛虻就是她曾经爱过而又冤屈过的亚瑟。
【作品赏析】
《牛虻》发表于1897年。它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揭露了天主教会的反动面目,塑造了资产阶级革命者牛虻的形象。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牛虻这个人物对当时的许多青年影响巨大。 青少年名著快读100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