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鸿哥讲故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114课 燕鹊筑巢 聚沙成塔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一年一度的徒步大会开始了。鹤弟领来几个同学,拉着鸿哥参加。
鹤弟给我一一介绍:“……鸿哥,这是你的一家子,叫郑乾元。”
“老叔,你好!” 郑乾元笑说。
“你们认识呀?”
“何止是认识,他是我的侄子,我和他父亲共同拥有一个太爷爷。”鸿哥笑说。
“乾元,以后你和我一起听鸿哥讲课吧。”
“我家离得有点远。”
“远没事,在我家住,要么在鸿哥家住。鸿哥会做饭,还管吃的。” 鹤弟大包大揽。
“听课的事儿,以后再说。徒步大会,你们都做了什么准备呀?” 鸿哥问。
“脱、脱、脱。”鹤弟喊着,将外衣脱下,里面T恤衫的前胸后背,都印上了《郑氏千字文》。其他几个同学也是。
“鸿哥,我这个创意不错吧?”
“有那么点意思!”
“T恤衫就不用你掏钱了,这印字的钱,得你出吧!——要不,你中午请我们吃一顿也行。我们一宣传,你肯定能多招几个学生。”
“你不宣传,我想招几个就能招几个。”
“那是,鸿哥招学生容易,讲课还凑和,最主是不要钱。”
鸿哥和孩子们说说笑笑来到出发地。
“你们想走几公里的?” 鸿哥问。
“当然走最远的。” 鹤弟爽快地说。
“最远的三十公里,你能行吗?” 郑乾元说,“我看还是走十公里比较合适。”
“好,那就走十公里的吧。——鸿哥,你行不行?”
“鸿哥走过‘马拉松’。”
“今天的课,我先给你们讲一讲,不对的地方,请鸿哥指教。对的地方,请鸿哥表扬。今天要学的是‘燕鹊筑巢、聚沙成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燕鹊筑巢’不用解释,都看过。‘聚沙成塔’原指儿童堆塔游戏,后比喻积少成多。出自《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鸿哥,我没讲错吧?”
“没错,还像那么回事。”
“表杨啊!”
“我已经表扬过了。”
鹤弟走在前面,很快。郑乾元不紧不慢,节奏感很好。
“你们都快点呀!这么慢,啥时能到终点呢?” 鹤弟老是催。
“行百里路半九十。——小子,你悠着点。” 鸿哥警告道。
“鸿哥,你们经常走路吧。”
“那当然。野营拉练是常事。”
“你们最远走多少?”
“走过40公里。”
“也不算太厉害,徒步大会最远还30公里呢。”
“要负重20公斤。”
“那可不容易。——鸿哥,你给我们讲一讲拉练路上的趣闻呗。”
“拉练以后再讲。我给你们讲一讲走路救人的故事吧。”
“走路还能救人?”
“不但能救人,还一下救了两个人。”鸿哥回忆起过去的故事,“那时,我还在念军校,放寒假回老家。过小年那天,雪越下越大。我家的邻居,邹二哥媳妇春花要生产了。请了村里的王医生看——难产。‘王医生,怎么办?送乡卫院吗?’邹二哥急切地问。‘不行,乡卫院条件太差,直接送县医院才有希望!’王医生斩钉截铁地说。‘我找车去。’‘这么大雪,车跟本走不了,也太颠簸了。——用人抬!’邹二哥来先来到我家,我和大哥、二哥分头跑出去找人,很快聚了30多个中青年男子。我毕竟是军人,开始指挥大家行动。摘门板合成简单的担架,用瓶子灌上开水给孕妇取暖。”
“鸿哥,怎么不用暖水袋或者是暖宝宝呢?”
“那时的农村根本就没有暖水袋,更不会有暖宝宝。32人分成8组,每组4人抬里一地换班。王医生跟在担架旁时刻观察情况。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一路夜行,奔向西南。”
“你们迷路怎么办?看北极星?”
“那样的天,能看到北极星吗?路是不会迷的,走大道,倒是挺熟的。只是因为雪太大,行路难。我鼓励大家,念起了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有位韩三哥说:‘念诗不行,得唱二人转。东北人‘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一听二人转就来精神了。——大家想听什么?’‘听《回杯记》。’《回杯记》是东北人最爱听的二人转。韩三哥亮起嗓子唱了起来—— ”
张廷秀未从说话深打一躬,
口尊声王府小姐你要细听:
你休当我是花儿乞丐,
我本是你的二哥转回家中。
我问声岳父岳母二老人家可都好?
恩妹你的身体可都安宁?
二妹呀!
………………………………………………
“大家一听这曲调,劲马上来了!”
“怎么一听这个就来劲了?”
“就好比一放《小苹果》,你们就要跳舞一样。这段唱词,东北人年龄大一点的没有不会唱的。”
“你们哪离县城多远呢?”
“说远不远,说近不近,60里地。用了5个小时,一气将春花抬到了县医院,大人和孩子全得救了。我们一个个全累趴下来。”
“鸿哥,我也累了。”鹤弟开始耍熊了。
“还没走三分之一呢,不行,走!于晓燕都没喊累,你喊累,好意思吗?”鸿哥不客气地批评说。
鹤弟没办法,只好前行。
走到5公里的终点,鸿哥觉得差不多了,让大家休息。
“我可不走了,5公里正好。” 鹤弟一屁股坐在石头上。
“谁一个劲地喊,要走10公里?”鸿哥笑问。
“来5公里,回去5公里,加在一块正好10公里。” 鹤弟总是有说的,“鸿哥那儿有个饭店。”
鹤弟一指,孩子们都住那儿看。没办法,鸿哥又得破费点“银子”。
走到饭店前,鸿哥停了下来。两只燕子,一落一起正在啄泥,在饭店的屋檐下筑巢,刚刚筑个底座。真是情景教学的好教材。
“你们说一说,燕子筑完这巢得多长时间?”鸿哥问。
短得答1个小时,长的答一天。
“你们回答得都不对,大约得三天时间。”
“那么长时间呢?!”孩子们感叹。
“巢不是一次筑成的,得分几次才行。”
“鸿哥,是不是前面的干了,才能接着筑哇?”于晓燕问,女孩子心就是细。
“是的,一次筑完这巢就会地跨掉的。燕子很聪明,它不只是啄泥,还会叼干草、羽毛混在泥中,吐出黏液将这些‘建筑材料浇铸’在一起,很结实的……”
“搭个窝还真不容易呀!” 鹤弟感叹。
“你们每人说一句燕子方面的古诗词,我才请你们吃饭。”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鹤弟抢答。
“这个不算,这是儿歌。于晓燕,你先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晓燕轻快地说。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丰说。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郑乾元说。
“鹤弟,想没想起来?” 鸿哥催问。
“我会的,都让他们给说了。”
“你还是不会,要会你早说了。于晓燕,替他说一个。”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于晓燕张嘴就来。
鸿哥要了几盘饺子,既省事又省钱。一边看燕子筑巢,一边吃饺子,倒也挺有意思。
“鸿哥,你就讲个故事当下酒菜吧。” 鹤弟话里有话。
“好,那我就给你们讲个故事。古时候有这么哥四个进京赶考。走了一阵子,老二说:‘干走没意思,咱们赋诗吧。’老大说:‘好啊!咱们就以进京考试为题。我先说:弟兄四人奔京城——’老二接道:‘起早贪黑为功名。’老三说:‘但愿四人都考中。’老四反应比较慢,想了半天说:‘命。’”
四个孩子听完笑了。
“又走了一阵子,看见一个小山村。老大说:‘远远望见一村庄——’老二接:‘黎民百姓里面藏。’老三接道:‘不知张王和李赵?’老四又想了半天说:‘问。’老三挺生气,说:‘你怎么就一个字一个字住外嘣,像你这样去考试,什么也考不中。’老大说:‘只要押韵就好。’这时候看见几个村民抬棺材。老大又说:‘远远望见一口材——’老二接:‘闲等之人把它抬。’老三接:‘将它抬到荒郊外——我告诉你老四,不许接一个字。’老四想了半天说:‘埋!’老二说:‘四弟说得对,抬到荒郊外,可不得埋。’”
孩子们又笑了。
“哥四个走着走着,来到一家小店。这家店只管住,不管伙食,只能自己做饭。哥四个想了想,包饺子吧。饺子煮好后,老大说:‘兄弟们吃吧。’老三说:‘慢,咱们还得做诗,说几个字,吃几个饺子。’老大说:‘抬头瞧见一燕窝——’老二说:‘小燕里面七八个。’老三接:‘大燕打食回窝转——我说七个字,来七个饺子。’老四刚要张嘴说‘喂’。老大说话了:‘四弟,说几个字吃几个饺子。这回,你可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地嘣了。’老三笑说:‘他就会说一个字,肯定是——喂。’老四说:‘做几个字的诗,吃几个饺子?’老三说:‘对呀,就看你有没那个学问。’老四看了看燕窝,说:‘那我说了。’老三说:‘你倒说呀!’老四说:‘我把大燕说一说——大燕清晨出窝去,展翅摇翎往前挪。飞过三里桃花堰,越过五里杏花坡。桃花堰里喝美酒,杏花坡前美人多。半天才把食打够,大燕这才飞回窝。大燕刚刚进窝门,小燕一见笑呵呵。这个就把妈妈叫,叫声妈妈你听着。你在外面把食打,溜溜过了半天多。大燕一听不怠慢,喂了这个喂那个,喂了这个喂那个……’老三急了:‘你别说了,再说饺子都成你的了!’”
孩子们听完哈哈大笑。鸿哥心里十分爽快。
“故事讲得不错,咱们敬鸿哥一杯。”鹤弟提议说,“——总不能用白开水呀。”
“拿饮料去吧。”听鸿哥这么一说,鹤弟第一个冲过去取可口可乐。 鸿哥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