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调的差异在声音和曲调的表现形式上,南曲更婉转,更流丽;北曲则更慷慨,更朴实。明代的王骥德曾引戏剧家康海(字德涵)的话说明了南北曲在声调上的差异,《曲律》上记载:“以声而论,则关中康德涵所谓南词主激越,其变也为流丽;北曲主慷慨,其变也为朴实。”明代的徐渭也曾在《南词叙录》中说道:“听北曲使人神气飞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信胡人善于鼓怒也……南曲则纡徐绵眇、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信南方之柔媚也。”
明代的王世贞曾在《曲藻》中提到:“凡曲,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气易粗,南气易弱。”被誉为“曲圣”的魏良辅就曾经在《曲律》中引用了王世贞的话,只是略加改动而已。此外,魏良辅也表示了自己对南北曲差异的看法,如他在《曲律》中说道:“北曲以遒劲为主,南曲以婉转为主。”
南北曲的合流
南北曲在最初的时候是有着明确区分的,但是到了元代中期,南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于是成规开始被打破。南戏的作者开始兼用北曲,比如说在一套中穿插一两个北曲曲牌,或者在一套中将南曲曲牌和北曲曲牌穿插开,又或者在多套南曲之间穿插一套北曲。而后到了明代,北曲也开始吸收南曲的因素。渐渐地,南北曲已经没有办法再完全分开,很多艺人都可以兼唱南北曲,如以南曲著名的魏良辅就曾经学唱过北曲,而善唱北曲的顿仁也能唱南曲《琵琶记》。南曲与北曲本来就各有所长,如果一直墨守成规,互不牵涉,显然对戏曲艺术的发展无益。而南北曲从彼此孤立到逐渐合流实属大势所趋,是戏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在明代,有关南北曲差异的论述很多,除了前面提到的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说法。比如,徐复祚在《花当阁丛谈》中提到:“我吴音宜幼女清歌按拍,故南曲委婉清扬;北曲宜将军铁板,歌‘大江东去’,故北曲硬挺直截。”王骥德在《曲律》中有云:“南北二调,天若限之。北之沉雄,南之柔婉,可画地而知也。北人工篇章,南人工字句。工篇章,故以气骨胜;工字句,故以色泽胜。”这些说法虽然未必完全一致,但基本的意思是相同的,至于南北曲差异的形成原因,大概与南北方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有关。 中国文化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