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两个人以上在路上行走的,不准聊天讲话,晚上家家户户不许点灯,如果互相请客聚在一块喝酒吃饭,抓住就是死刑。同一时期的河北藩镇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也是如此,亲戚邻里来往走动一经发现就被处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止人民聚众反抗,让你独木不成林,想玩什么都玩不起来。这一愚民政策后来被很多藩镇借鉴,有的甚至禁止治下人民接受教育,让百姓个个都当没思想的文盲,以利于自己的野蛮统治,这种恶行一直延续到五代时期。
所以这些藩镇多是目光短浅、自私无比的军阀,朝廷对他们动武是很正确的决策。对这些拥兵对抗中央的藩镇,唐宪宗从不示弱退让,每次的对策都是一样:迎头痛击,打的就是你!
西川节度使刘辟成了元和削藩的第一个开刀者,宪宗懒得跟他啰唆,迅速派遣大军入川作战。这种快刀风格让刘辟始料不及,他怎么也想不到皇帝会真的派军队跑到山高路远的蜀地来找他拼刺刀。其实这事真的不能怪刘司令,要怪就怪那个皇帝李纯,因为几十年来,李家皇帝从来都没这么硬过,刘辟打死也想不到自己会碰上这么硬的“李刚一号”。
第一次削藩战争取得了开门红,八个月不到,大胃口的狮子就被制服,刘辟被唐军生擒活捉后送到长安斩首。
另外两个藩镇杨惠琳、李锜解决得更顺利,刘辟还撑了八个月,这俩都是一个月搞定,政府军大军压境后,他们手下觉得跟着这个老大是死路一条,于是起义投诚,反戈将他们抓住送到朝廷报功领赏。
李锜这个人还得单独说几句,因为他的这次叛乱改写了后来的唐朝历史。李锜之乱平定后,他的一个漂亮小妾被唐宪宗看中纳入寝宫,后来生下了一个男孩,这男孩就是唐宣宗,四十年后登上了皇位。你说要不是李锜叛乱,哪会有唐宣宗呢?这要是打趣一下,简直可以说唐宣宗李忱是藩镇叛乱的副产品。
宪宗即位之初的三次干净漂亮的平叛行动震住了其他许多蠢蠢欲动的藩镇,那些藩镇地头蛇见这条李家强龙不好惹,都老实乖巧了很多,每逢过年过节或者皇帝生日的时候,藩镇来朝廷送钱赠礼的、致以亲切问候的、表示诚挚关心的,一拨又一拨。
中唐以后,只有唐宪宗在位期间,那些藩镇才老老实实地收起锋芒,俯首听命唐朝中央。宪宗在位十五年,除了即位之初,没几个藩镇敢主动跳出来跟朝廷叫板,只有淮西节度使吴少阳除外。
淮西战区司令部所在地的河南省汝南地区原是李希烈的势力范围,他在唐德宗时期叛乱不成功,被手下大将陈仙奇毒死,陈仙奇干掉自己的老首长后承袭了节度使,但正如我前文所说,节度使职位风险系数太高,下级杀死上级跟病毒性流感似的,传染。陈仙奇主持工作没多久,就被部下吴少诚所杀;但吴少诚的结局同样不好,他在生病时被自己的义弟吴少阳骗得了权力,而后吴少阳又把老首长的儿子杀死,自任司令。
我杀你来他杀我。乱糟糟的淮西藩镇的军权更替其实就是唐朝整个藩镇节度使的权力生态缩影,各藩镇基本都这样,无法无天,要么家族世袭,要么世袭家族被别的想世袭的家族拱进棺材。
吴少阳死后,他的儿子吴元济秘不发丧,私自接管了淮西军务,并四处出击,屠城抢地。宪宗对他的这种示狠耀兵行为实施零容忍,立即调集多路大军联合作战,攻击淮西。
淮西平叛战役是唐宪宗一生的代表战例,这场战役从元和九年十月开始到元和十二年十月结束,足足打了三整年。期间过程曲折艰辛,如果不是宪宗具有极强的主见和顽强的毅力,这场战役的胜方将是吴元济,而如果吴元济打赢了战争,那么这一时期刚树立的中央政府权威必将荡然无存,藩镇独立状况必也定将倒退到德宗时期,因为既然中央政府软了,欺软怕硬的藩镇一定会毫不客气地上来摸捏的。
淮西平叛之所以用了这么长时间,其中涉及到政府军战场指挥系统不灵敏、淮西军力强盛等多种因素,但有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就是河北藩镇在里面阳奉阴违、故意使坏。
吴元济看到朝廷多路大军包围自己,就派人向附近的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求救。李、王二人都是老牌藩镇,他们同一块向朝廷上表,请求赦免吴元济,说这小子狂妄自大,没家教没规矩,皇帝您大人大量,就饶恕他一回吧。
这俩精着呢,他们知道,帮吴元济其实就是帮自己。吴爹死了,吴子继位,皇帝不许。那等将来自己老死时,李子王子不也就不能世袭了嘛!所以,这两人做了不少功课,说客干得很卖力。
这俩藩镇自恃实力强大,心想皇帝多少会给点面子,可唐宪宗说了,这个问题没得谈,谁不老实我打谁,直到他把他打老实为止。
哥俩既生气又害怕,害怕淮西荡平后他们的日子不好过,于是便使起阴招,暗地里对朝廷的平叛实施破坏,特别是李师道,尤其积极。他偷偷派人焚烧唐军粮草,在东都洛阳城内搞有组织的打砸抢活动,企图搞乱后方,让朝廷疲于应对自顾不暇的内部治安事务,最终从蔡州退兵。
这阴招还真有效果,因为洛阳长期发生恶性治安案件,闹得百姓人心惶惶,所以“群臣多请罢兵”,官员纷纷上书请求皇帝从淮西撤兵维稳。
宪宗刚毅的个性此时展露无疑,他不但坚决拒绝撤兵,还和宰相武元衡、御史中丞裴度商量怎样进一步加大对淮西的打击力度。
武元衡和裴度是当时两个最坚定的主战派,他们主张对藩镇不能手软,露头一个打一个,以保持朝廷至高无上权威,但这两个鹰派人物很快就遭到李师道的暗算。
李师道这家伙不是什么好鸟,他豢养着好几十个身手矫健的杀手,这些人平时被李师道高工资高福利地供养着,专替李师道干杀人放火的勾当,标准一基地恐怖组织。
这些杀手给李师道提建议说,天子所以讨伐蔡州,是因为武元衡、裴度两人在出谋划策,如果我们潜入京城将两人杀死,那么其他朝臣肯定不敢再主战,必“争劝天子罢兵矣”。
李师道觉得这个定点清除的暗杀计划很好,马上拨出专款经费让杀手去长安执行。
于是,一桩全唐朝最令人瞠目结舌的凶杀案发生了。
元和十年六月三日,宰相武元衡在上早朝的路上被活活杀死。这帮刺客果真是训练有素,在打散宰相随从家丁后,不慌不忙地将武元衡的坐骑牵到一旁,在确认他的真实身份后才将他刺死,然后还砍下他的头颅带回去报功。
这太骇人听闻了。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宰相竟被刺客杀死在上朝路上,这是空前之事,可见当时藩镇之猖狂程度。
当日同时遇刺的还有裴度,但裴先生运气好,捡回一条命,他被刺客砍伤头部后摔到水沟中,因“毡帽厚,得不死”。这就是传说中的福大命大了。刺客直接拿刀剑往他头上招呼,明显是想置他于死地,但因为裴度这位帽子控所戴的毡帽质地很厚,抵消了凶器的一部分杀伤力,所以让凶手很失望,没死成。
据说裴度出事时戴的是扬州生产的毡帽,所以自打“毡帽救命”之事发生后,扬州毡帽在长安急速流行开来,成为时尚小资必不可少之装备,没想到裴度受伤还为扬州的GDP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两起恐怖事件闹得京城人心惶惶,那些大臣们天不亮不敢出门,而古代早朝都是天不亮就得打着灯笼去的。这事发生后,大臣们都怕上朝变成了“上路”,吓得再也不敢起早了,最后出现了一种奇特现象:“上或御殿久之,班犹未齐。”
皇帝在金銮殿上等很久了,上朝朝臣都到不齐。这景象有点滑稽,班主任拿着花名册点卯,除了喊自己有人应到外,念其他人名字,没几个答到的。
这个时候,关于是否再坚持武力削藩的问题又一次被朝臣争论,大家都知道这事是李师道和王承宗干的,所以很多大臣都要求宪宗罢免主战派裴度的一切职务,用实际行动安抚李、王两位实力藩镇。
搞出这么大动静,换做宪宗之后的其他任何一位皇帝,可能真的就会撤回淮西前线兵团,削藩到此为止,因为担心再闹下去朝廷伤不起。
然而面对满朝的规劝和反对之声,唐宪宗仍然坚持自己的既定方针,他态度强硬地回绝朝臣说:“若罢度官,是奸谋得成,朝廷无复纲纪。” 轻松幽默侃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