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轻松幽默侃唐朝

十四:夸他是个大政治家(2)

轻松幽默侃唐朝 草军书 4376 2021-04-06 02:5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宰相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以唐玄宗李隆基为例就可以说得特清楚明白。开元时期的缤纷大花园里,宰相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名相辈出,除姚宋之外,张说、苏颋、 张嘉贞 、宇文融等人也都是相中之翘楚,简直可组成一个宰相“梦之队”了。

  然而在后期的天宝年间,“鼠之队”代表李林甫、杨国忠一就任宰相,就把繁华富庶的大唐带进了深渊谷底,两人把持朝政,欺上瞒下,硬是把四肢健全的皇帝李隆基给忽悠瘸了,把整个大唐给忽悠残了。

  所以,宰相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选错了,正、负抵消;选对了,正正累加。李隆基选择姚崇为相是对上加对的事情,姚崇一上任就大刀阔斧地干了很多有影响的大事。诸如选贤任能、整饬朝纲、惩恶扬善、改革发展一类的日常工作本章就不多嘴了,这方面的套话请读者自行参阅或重温回忆下自己上学时的历史教科书。我在这里就挑一两件经典事件叙述一下。

  发生于开元四年的灭蝗事件是姚崇一生的经典事件之一。

  公元716年,山东地区发生特大蝗灾,蝗虫(也叫蚂蚱)铺天盖地,所到之处跟鬼子扫荡一样、庄稼吃光、禾苗吃光、野草吃光,凡有蝗虫地方都是颗粒无收,老百姓吃饭成了大问题。

  蝗灾现代社会也会出现,但泛滥成灾的机会已经不多见,因为今天灭蝗技术已经相当先进,一旦出现大面积蝗虫,飞机上天喷洒药剂,蝗虫们就全蔫了。

  那会没有飞机,只有飞虫。不过就算是有飞机,唐朝人民群众也不会去向吞噬他们田地里庄稼的蝗虫喷洒“敌杀死”的。

  不是他们不想灭杀蝗虫,而是他们不敢。

  蝗虫们在农民伯伯田地里大快朵颐的时候,农民大伯伯们在干什么呢:“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

  这可是《新唐书》里面的真实记载。蝗虫在糟蹋自己家的口粮时,口粮的主人不仅不上去灭杀害虫,反而在田间地头摆案设坛,对吃得津津有味的蝗虫烧香磕头:蝗神啊,你慢些吃,千万别噎着了,没吃饱的话我家里粮仓里还有点存粮,欢迎上门亲吃,免收伙食费。

  害虫是我说的,唐朝的老百姓可不说蝗虫是害虫,而说它们是“天虫”。也不单是唐人这么说,宋代以前的古人多半都认为蝗虫是上天派到人间的神虫,杀不得。这点我们看看“蝗”字的构造就明了了:“虫”字边上加上个尊贵的“皇”字。

  粮食都被蝗虫吃光了,老百姓吃什么?身为宰相的姚崇心急如焚,奏请玄宗批准灭杀蝗虫。在得到许可后,姚崇派遣朝廷御史担任捕蝗使,到山东各地指导监督灭蝗工作。当时提出的灭蝗方法是以户为单位,各家灭杀各家田地中的蝗虫,具体措施是晚上在地里点上火把,并在火把旁挖好大坑,当喜欢亮光的蝗虫迎火而来时,将蝗虫抓住烧死,然后一古脑埋进土坑。

  这是个很环保的灭蝗方法,现在依然适用。但限于科学认知,很多大臣反对这项措施,认为天虫不可捕杀,否则会遭祸患报应。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刺史倪若水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给皇帝上书说:“蝗是天灾,自宜修德。”

  倪若水认为之所以出现蝗灾,是因为灾情之地失德,要想消除蝗灾,只有积德行善才行。

  倪刺史也不是坏心肠,他和姚崇之间是思想上的差距。对这种谬论,姚崇给予了严厉批评和警告,他就着倪若水的奏折,拿倪之矛去戳倪之盾,回击倪若水说,按照你所说的蝗灾发生地是官员失德的原意,那你主政的汴州出现蝗灾岂不是因为你的失德?

  这一矛戳到了倪若水的关键部位,在姚崇“今坐看食苗,何忍不救”的软劝和“幸勿迟回,自招悔吝”的硬压下,倪刺史组织百姓在境内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灭蝗运动:“若水乃行焚瘗(yì)之法,获蝗一十四万石。”

  仅一个汴州就烧埋了十四万石(dàn)蝗虫,这还不包括大量捕杀后直接丢进汴河被水冲走的蝗虫。如此庞大的数字,可见其灾情之重。

  那么多蝗虫白白掩埋、淌走太可惜了,其实应该二次利用的,可以把蝗虫晒干拿去喂猪喂鸭当肥料的。如果没有农药污染的话,蝗虫是能烹制食用的,这个小东西体内含有丰富的钾、钠、铁、钙以及甲壳素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现在有不少专门饲养蝗虫食用的专业户呢,用蝗虫做出来的美味,菜名都很特别,叫“飞蝗腾达”。以前在报上看到过有政府招待专用酒的新闻,强烈建议各地方将这道“飞蝗腾达”作为公费招待指定专用菜。就冲这菜名,没哪位官员不想上一盘,对着美眉服务员高喊“喂,我要‘飞蝗腾达’”,多爽的事!

  当时不少人都对灭蝗之事很不爽,他们把成百上千万的庞大数字臆想附会成了杀生,说“杀虫太多,有伤和气”。其时,“朝廷喧议,皆以驱蝗为不便”,大臣们多认为,不能再这样对蝗虫赶尽杀绝了,否则会遭天谴的。

  现在我们觉得,灭蝗就跟灭苍蝇蟑螂老鼠蚊子一样,多多益善,早年不是有过打死老鼠一只,发给包子一个的奖励政策吗。我上学时还和同学拿老鼠尾巴跟学校换过练习本呢,坐我后排的一家贫买不起本本的同学曾在自己的作文里充满真情实感地写道:感谢老鼠让我拥有了新本本。

  我们老鼠尾巴交的越多,班主任就越高兴,除四害嘛。可姚崇和我们相反,蝗虫灭杀的越多,大唐班主任李隆基先生就越头痛------满朝大臣反对的声音吵得他头痛。

  大臣吵吵嚷嚷的结果是:“上闻之,复以问崇。”

  虽说李主任只是把姚崇喊来询问灭蝗的情况,但此时喊姚崇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了,希望姚崇很懂事地主动说,灭蝗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胜利,现在暂时停止,部署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就是这个意思。因为是李主任亲自批准姚崇进行灭蝗的,所以他自己不好意思掌自己嘴巴,便希望借和姚崇交流工作心得的机会,使这件事有个转机,避免朝廷大臣再沸沸扬扬地闹个不停。

  若是只看皇帝脸色行事的宰相,这时候一定会非常乖巧地让皇帝如愿的。但姚崇如果是那样的人就不会成为唐朝宰相界的“四大天王”之一了。他明了领导的心思,但并没有了却领导的心愿,而是继续强硬坚持捕杀蝗虫、保护庄稼的立场。为了不让皇帝难做,姚崇做出了灭蝗,让皇帝走开的决定,他对李隆基说:“陛下好生恶杀,此事请不烦出敕,乞容臣出牒处分。若除不得,臣在身官爵,并请削除。”

  姚崇的这番话有两层意思:捕杀蝗虫的命令不要皇帝下诏,有我这个宰相直接下达。这是给皇帝吃安心丸,消除皇帝的心理负担:这“杀生”命令是我下的,上天要降罪也只会降罪到我的头上,一切报应有我承担,你没下命令,与你无关。

  再一个意思就是立下军令状了:如蝗灾不能平复,你撸了我所有的职位爵位。当时姚崇的爵位是梁国公,职位是兵部尚书、宰相。这时候,他只恨自己不是党员,不然一定会说,我愿意用党票担保,灭蝗如果出现后遗症,就把我永远开除党籍。

  姚崇与众不同的英明就在这里,这既是他政治才华的体现,也是他唯物史观的体现,在他眼里,蝗虫不是天虫,只是害虫。他始终坚定地认为,蝗虫必须要灭,面对反对的大臣们,姚崇也做得相当爷们,他拍着胸脯(也可能是拍着别人的胸脯说的哦)说:“若救人杀虫,因缘致祸,崇请独受,义不仰关。”

  还是向皇帝承诺的那句话,天塌下来,我姚崇一个人顶,你们都只管趴那儿享福。

  最后的结局是欢喜的,在大力捕杀下,“蝗害讫息”,姚崇没有顶天,也没有被撤职,他用他的行为和信念演绎了一曲人定胜天的壮歌,使得山东百姓避免了饥荒困扰,为唐朝创建和谐社会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你想啊,老百姓要是没得吃,那不得四处偷抢盗窃吗,弄不好还可能揭竿而起呢,这个大家都知道。说到底,自古农民运动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因胃需要胃动力。胃里没东西,肚子里哪有东西?肚子里长期没东西,农民伯伯就只能骂皇帝不是东西了,于是你操起这东西,他拿起那东西,陈胜、吴广们就南北东西地蜂拥而起了。

  开元事情唐朝极少出现陈胜、吴广,和姚崇推行的各项积极、正确的朝政措施是有关系的。老百姓丰衣足食,你拿轿子抬他去造反他也不干,如果一日三餐正常,谁愿意参加那吃了早饭不一定能吃到中饭的造反运动?只可惜,历史上的那么多无上帝王比我这个小平民智商还低,连这个简单的道理都不懂,悲哀兼杯具。 轻松幽默侃唐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