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这完全是民间传说,属于故事里的事,在可信度方面,连“野史”都比不上。且不说这世上本没有鬼,单说让尉迟敬德和秦叔宝这样的国家重臣去皇宫站岗放哨,就荒唐不经,唐太宗不可能这么做的,这于理于法都讲不通。所以,我们只要知道家家户户门上粘贴的门神是尉迟敬德和秦叔宝就可以了,其它内容请当作参考消息。
故事传说里出现离谱情节是自然正常的事情,不过还有一件发生在尉迟敬德身上比较离谱的事情,确是来自权威的正史记载而非故事传说。
这件有点离谱的事情就是唐太宗曾想让尉迟敬德成为自己的女婿。
贞观中期,唐太宗曾主动对尉迟敬德说:“朕欲以女妻卿,何如?”
君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功臣为妻是中国古代社会巩固政权的一个固定编程,一点也不离谱,但所嫁对象年龄都不会太大,基本不可能悬殊到有代沟的程度。因为拥有数不清少女嫔妃的帝王知道,年龄相差过大会影响到女儿爱情幸福感的。
在唐太宗想让尉迟敬德成为自己的驸马时,尉迟敬德已经五十多岁了,他的年龄比唐太宗还大十四岁,诸位可以想一想,唐太宗的女儿会比尉迟敬德小多少!一个四十岁的壮男硬要拉一个五十多岁的老男人做自己的女婿,这在一千年后的今天或者再过一千年后的明天,一定依然会让人感到有点离谱。
而唐太宗作为太平天子,在没有受到逼迫、没有无可奈何,也没有明显的收买、利用功臣的动机的情况下,心甘情愿将自己青春正盛的女儿嫁给一个比她父亲年龄还大的老臣。这除了想感谢这位功臣当年多次的救命之恩和对朝廷的重大贡献,似乎没有其它比这更好、更能令人信服的解释了。
若以世俗的眼光看,尉迟敬德这只“老牛”是占大便宜了。历来“老牛”的命运只有两种,一种是“拉破车”,一种是“吃嫩草”。尉迟敬德显然是让人羡慕的那种“一树梨花压海棠”的老牛。
天上掉下个李妹妹。这等美人美事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他们可能都会高兴得匍匐倒地,高呼谢主隆恩。
但尉迟敬德却不愿意抛弃自己的“小芳”,他当场拒绝唐太宗:“臣妻虽鄙陋,相与共贫贱久矣。臣虽不学,闻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愿也。”
这真是一个极品好男人,为了不抛弃年老色衰的妻子,他毫不犹豫地放弃迎娶年轻漂亮的皇帝女儿。这样坚如磐石的爱情忠贞度完全可以和东汉名臣宋弘一较高下。
宋弘是光武帝刘秀的大臣,长得跟刘德华似的,一表人才。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特别喜欢宋弘,便让皇弟去帮忙牵线。
很会打仗的刘秀也很会给人做媒,他为姐姐策划了一次“玫瑰之约”, 特地将宋弘召进宫中聊天拉家常,并让姐姐坐在屏风后面现场直听他们的谈话内容。
刘秀用试探性、引导性皆有的口气对宋弘说:“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
刘秀先生的这种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有严重跑偏的嫌疑,一个人怎么能在做高官的时候就忘记贫贱之交、在富裕有钱的时候就弃换老婆呢?不过情有可原,刘秀和他的姐姐感情很深,为了姐姐,他做了一回“媒子”。此时,他很希望听到宋弘说,我同意并捍卫你的观点!
但令他和他那个躲在屏风后面的姐姐很失望的是,宋弘的回答恰恰相反:“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就等于是委婉地告诉湖阳公主: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宋弘的回答就是今天大家很熟悉的“糟糠之妻”一词的最早出处。因为宋弘的一句话,“糟糠”这个词语便成了老婆的代名词。
尉迟敬德的妻子很幸运,她遇到了是又一个宋弘,事实证明,她嫁给尉迟敬德算是嫁对人了,不离不弃、白头偕老是多少女人对婚姻的梦想啊!
要嫁就嫁尉迟哥,这样的哥哥不但值得女人迷恋,而且是真的,不是传说。请各位女同胞们擦亮眼睛、打上灯笼,哪里有尉迟哥哥就往哪里冲。
尉迟敬德是个好男人,但也是个傲男人,傲得跟恐龙蛋似的。因为觉得自己功劳很大,尉迟敬德“颇以功自负”,他觉得自己老子天下第二,除了李世民,好像还真想不起来他怕过谁。
贞观六年九月,唐太宗在自己的出生地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宴请朝中显贵大臣,本来宴会的气氛是亲切友好和欢快热烈的,但很快便被恃功倨傲的尉迟敬德给搅和黄了。
原因是因为没有标明按姓氏笔画排序的座位问题。尉迟敬德赴宴时发现有一个人坐在他的上首位置,气得当场发飙,他怒眼圆睁地质问那人:“尔何功,坐我上?”
尉迟敬德轻蔑地问他,你有什么功劳,竟敢坐到我的上方?老子扛过枪、打过仗,杀过敌人千千万,还救过皇帝脱危难。你功没俺高、劳没俺多,凭嘛在吃饭喝酒的时候位居我上呢?
尉迟敬德这次显然是蛮横不讲理,谁坐在哪里那是上面定的,这种宴会不是去大排档吃龙虾,随便找一凳子把屁股放下就吧叽起来。也就是说,那位官员坐在尉迟敬德上首是朝廷安排的,和他本人没有任何关系。再说,你尉迟敬德又不是什么香水美女,谁稀罕坐在一大老粗旁边,没准还能闻到汗臭味呢。
但尉迟敬德就是不依不饶,他拽着那位倒霉的官员大骂起来。任城王李道宗见状,赶紧过来劝解。可尉迟敬德不但不听李道宗的劝说,反而跟他动起武来:“击道宗目几眇。”一拳打在李道宗的眼睛上,差点把这位郡王的一只眼给报废了。
伸手不打笑脸人。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渊的侄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弟,是李家正宗的血亲郡王。这样一个身份尊贵的郡王陪着笑脸来劝架说和,说明尉迟敬德的面子已经是够大的了,如果他趁势收手,也就是误会一场,待会儿碰个杯、哥俩好,嘛事没有。但他居然连郡王都敢殴打,而且下手还那么重,这怎么可能不让唐太宗大发雷霆呢!
唐太宗气得酒都没喝就拂袖而去,一场喜庆宴会不欢而散。事后,唐太宗叫人找来尉迟敬德,单独责备他说,我在看汉代历史时,见汉高祖刘邦大肆诛杀功臣,内心常常责怪他,所以自即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但今天看到你的所作所为后,才知道“韩、彭夷戮,非高祖过”。
唐太宗这番话确实是肺腑之言,他以刘邦为戒,不齿于过河拆桥,对手下功臣的任用和关照都有着一套良性有序的想法和思路,不让功臣产生“得天下后即入地下”的心理负担。尉迟敬德如此居功耍狂也从侧面证明了,比起其他朝代,唐朝的功臣是多么的放松和自由!不过,唐太宗将韩信、彭越之死归结为功臣居功自傲,这有皇皇相护、替刘邦开脱的嫌疑。这两位名将完全是气量狭小的刘邦疑神疑鬼的牺牲祭品。特别是韩信,死得忒冤,楚汉相争时,他如果宣布在齐地自立,中国的三国时代根本就不会是曹操、刘备和孙权,而是项羽、韩信和刘邦。
在一番批评之后,唐太宗严厉警告尉迟敬德:“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
他要求尉迟敬德下不为例,如果以后再敢这般蛮横粗暴,决不饶恕。
但这一次还是饶恕了,李郡王白挨了一记重拳。面对尉迟敬德如此近乎胡闹的行为,唐太宗只是给了当事人一个口头警告,连记过处分都没有,跟“罚酒三杯”没啥大区别,这进一步印证了唐太宗对功臣的宽容之心。
不过这次当面警告像一顿杀威棒,将尉迟敬德打得收敛了许多。后来他闭门谢客,“不与外人交通”十六年。十几年都不与人沟通联络,自己把自己屏蔽了,心满意足地在家当起了“宅爷”。
在唐太宗手下做功臣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对那些有功之臣,唐太宗方方面面照顾得都很周到。每当功臣们生病时,唐太宗总是亲自去探望慰问,不但派朝廷公立医院的御医前往诊治,自己还经常做出一些让病臣们感动得涕泪交加的事情。马周生病期间,唐太宗亲自动手为其调药;慰问躺在病床上的李大亮时,唐太宗捋起衣袖当起了和药老生;房玄龄病危时,为了抄近道看望他,唐太宗命人打通宫廷围墙。最让人惊叹的是,为了给李世勣治病,唐太宗竟自己拿起剪刀,把自己的胡须剪下来当给李世勣药引。
这事太惊世骇俗了,所以请允许我稍加叙说。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李世勣得了一次比较严重的急病,唐太宗得知后到李府上门了解病情。医生告诉唐太宗说这病“用须灰可治”。
嗨,这位医生有创作武侠小说的潜质,武侠小说中常有生了某病、中了某毒,必须要用某山上的千年雪莲、某海里的万年乌龟做药引才能救活之类的情节。胡须烧成灰就能治病跟这种臆想出来的武侠情节一样,完全属于瞎白话。绵绵不绝的胡须真要有这特异功能,那男人就多了一大笔外快来源了,把胡须养到“白发三千丈”的程度再拿去当药卖,还不赚得把小金库变成了大金库啊!果真如此,那些望胡兴叹的女同胞们还眼红死了呢。还有,那些生产剃须刀、刮胡刀片的企业从此不就破产并从地球上消失了吗?
很多现代人不信的事情,古代人却笃信不疑。在这个问题上,唐太宗只看广告不看疗效,听医生说胡须能治病,他立马叫人拿来剪刀,剪下一绺胡须交给医生去做引和药。 轻松幽默侃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