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轻松幽默侃唐朝

三十、装傻哥(1)

轻松幽默侃唐朝 草军书 4620 2021-04-06 02:5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难怪唐武宗在在其颁布的《拆寺制》里愤愤不平地说:“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他认为和尚尼姑都是不劳而获的麻雀和寄生虫,既而发出强烈感叹:“穷吾天下,佛也。”

  把天下百姓生活困苦归结到僧尼身上,显然是有失公允,唐朝其时的贫困是底子太薄、战争太频、人口太少、赋税太重,但佛寺占有了大量金钱和土地确属事实。

  这么着,于公于私也好,公私兼顾也罢,一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灭佛运动开始了。

  灭佛运动是循序渐进似的,自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开始,到唐武宗去世前一年的会昌五年结束。

  会昌二年十月,唐武宗诏令凡违反佛教戒律的僧侣必须还俗,其个人财产没收充公。会昌四年,诏令趋于严厉,竟要求寺院“不许供养佛牙”

  ,规定拥有佛指舍利的各大寺庙,严禁供养和瞻仰佛骨。无论是香客还是僧侣,即使向寺庙布施或者接受一枚铜钱也要受到杖刑处罚:背杖二十。打你个皮开肉绽,看你还敢送钱、收钱不!

  会昌五年,灭佛达到顶峰。这一年,唐武宗诏令全国僧侣,五十岁以下的和尚尼姑,必须全部无条件还俗,下岗一刀切。连外国来唐朝取经的“留学僧”也不幸免,一起勒令还俗。当时日本有个圆仁和尚正在唐朝进修佛学,他后来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中详细记载了这次灭佛情况。

  对于佛教界来说,那一年很糟糕。根据唐武宗的命令,全国四千六百所寺庙几乎全被强拆,两座最大的城市长安、洛阳各只保留四所寺庙,地方寺庙,只允许四万户以上的上州保留一座,其余的拆光光。寺庙财物田产政府没收,庙里收缴的铜钟、铜罄、铁器啥的,一律熔化。铜铸造钱币;铁制造农具。

  这次影响巨大的打击佛教事件因发生在唐武宗会昌年间,史称“会昌法难”。

  对佛教是难,但对于唐武宗和他的国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福。这次灭佛运动,唐政府收获巨大,勒令二十多万僧尼还俗,国家增添了大量纳税户口;收缴先前由寺庙拥有的数千万顷土地,国家财力大增。

  对佛教咬牙切齿、必欲灭之而后快的帝王,唐武宗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在他前面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北周武帝宇文邕跟他一样,也都在执政期间对佛教下了狠手,这三人因庙号都是“武帝”,所以历史上将这灭佛三人组的灭佛事件称为“三武之厄”或“三武灭佛”。

  有点需要明确的是,这三位武宗不约而同的灭佛行为纯粹属于巧合,并非因为他们跟武斗分子一样地对佛对粗就将他们谥号定位“武”的。按照古代谥法解释,“武”这个谥号含有大大的褒义:“克定祸乱曰武、威强睿德曰武、开土拓境曰武、帅众以顺曰武、折冲御侮曰武。”

  看到了吧,整个一褒义词开会!克定、威强、睿德什么的都能直接拿去做人的名字,袁克定知道不?袁世凯的大儿子。

  唐武宗之后,还有一位在灭佛方面和“三武”齐名的帝王,这人便是差点统一中国,一直为赵匡胤做嫁衣裳的英明短命皇帝周世宗柴荣。他也是毫不留情地把国内的寺庙扒掉、佛教毁掉、佛像化掉。这个“三掉”皇帝和“三武”合称“三武一宗”。

  这四个人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比较有为的帝王,虽然他们灭佛的原因多种多样,不尽相同,但毫无疑问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经济因素。都是寺庙经济规模过大,导致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像北周武帝宇文邕那会,全国人口三千万,出家僧侣就有500万,这么多吃闲饭的,要不整治,这国家还不破产了?周世宗柴荣也是呀,他想铸造流通货币都搞不到铜,不是没有铜矿,也不是没有冶炼厂,而是很多铜都被寺庙拿去铸成佛像了。

  所以,以极端手法灭佛的帝王固然不对,但寺庙里的那些僧侣也应对帝王的愤怒和冲动后果承担一部分责任。

  唐武宗灭佛政策并没有持续多久,到他的后任唐宣宗上台时,一切又回到从前。在宣宗的提倡下,以前被拆除的佛寺重新修复,全国各地一片大兴寺庙的建设高潮;唐懿宗崇佛更是厉害,他对当方丈比对当皇帝兴致高,差不多把内宫搞成了寺庙,天天在宫里面设坛讲佛、并亲自念经唱经,抄写经文。不为百姓建房子,却为僧侣造庙宇;不为苍生规划生活,却为佛经百般痴迷。气若游丝的李唐家果真到了气数将尽的边缘。

  灭佛之后,唐武宗的生命也倒了气若游丝的边缘,当然,如果你是一个佛教徒,如果你对佛教有好感,看到此处,你也可以将武宗的死亡理解为佛家的因果报应,因为他灭佛,所以佛灭了他。尽管这缺乏科学根据,但作为一个向佛者,你可以借此出口恶气。

  唐武宗死于师傅赵归真的仙丹,这个归真师傅没几年就把才三十出头的的李炎折腾得归天了。会昌六年三月,在改“李瀍”为“李炎”后的第十二天,这位一心想成为“老不死”的皇帝中毒身亡。

  对于唐武宗如此不光彩的死因,后世不少史家大发感慨,清人赵翼曾分析说,在唐代众多服食丹药的皇帝中,唐穆宗、唐敬宗有点糊里糊涂,死于丹药不足为怪,但为什么像唐太宗、唐宪宗、唐武宗以及唐宣宗这类一点也不糊涂的英主,却也都死在这糊涂的丹药上呢?

  他自问自答的结论是:“实由贪生之心太甚,而转以速其死耳。”

  这意思就是适得其反、南辕北辙。本来不会死,本来很健康,因为追求长生不老,因为把仙丹当维生素吃,结果健康没了,人死了。

  聪明人有时候也钻死胡同,唉。

  十二、装傻哥

  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和唐武宗李炎三兄弟主宰天下时,皇位都没有传到自己的儿子手上。

  唐武宗死后,皇位反转到他的叔叔-----唐穆宗的弟弟光王李怡身上。

  唐朝老规矩,李怡一即位就改名李忱。这名字改的令柏杨先生很是不解,他在自己的白话《资治通鉴》中苦苦追问:为什么要改名?这李怡和李忱到底有哪里不同?

  虽然名字和别人没啥不同,但唐宣宗李忱着实有不少地方和李家皇帝不同的。最大的不同是他以皇太叔身份即位的,这在唐朝从头至尾都是没有的。

  李忱和其他李唐皇帝另一个显著不同是,这位老兄太能装了,明明是一辆迷彩吉普车,装得大家都千真万确地断定那就是一绿皮癞蛤蟆。

  所以,叫他“装傻哥”不是一般地合适。

  表演很逼真、装功很过硬。从史料记载看,李忱的装傻功夫逼真到人家在他面前甩出一张十元和百元钞票时,他毫不犹豫捡起十元而无视百元存在。

  其实,那个标准答案大伙都知道:要是眼睛眨都不眨去捡百元面额大钞,下次有谁还愿意在他面前去甩钱搞测试?

  很有必要来看看唐宣宗李忱即位前深不可测的绝世装傻神功!

  李忱小的时候,“宫中皆以为不慧”,宫廷上下都觉得这孩子傻乎乎地不机灵。十七岁以后,在外人看来,这孩子傻瓜指数更高了:“群居游处,未尝发言。”

  这简直就是个哑巴了,无论是多少人集体参加的宫廷宴会、家族聚会抑或是吹牛侃大山,他从来不说一句话,像个哑巴一样。文宗和武宗都对这个叔叔不大尊敬,很少拿他当长辈看,文宗去李家亲族集体居住的十六宅串门时,总是“好诱其言以为戏笑”,就像大人逗小孩那样逗弄他,希望这个和自己年龄差不多大的叔叔能开口回应,给大家找点乐呵乐呵的素材,但李忱永远都是那样一种状态:你逗与不逗,我就在那里,不理不睬、不悲不喜,不言不语。

  久而久之,对于这位光亲王的表现,大家都得迅速得出一个共同结论:此人傻瓜、鉴定完毕!

  而李忱正是因傻得福,要是他比猴还精,要是别人不觉得他傻,那他绝对是无缘皇位的,宣宗的即位同样是宦官把持朝政的结果。

  唐武宗在位时没立太子,当他被仙丹折磨得躺在病床上口不能言时,他身边的宦官代表他发言了,说皇上有旨,因皇子年幼,所以选择贤德的光王为皇太叔,今后所有军国大事都由皇太叔全权处理。

  作为当时的“政挟人士”,宦官们的表现可谓煞费苦心。他们觉得这回发大了,从人潮人海中千挑万选出个百年一遇的大傻瓜,以后一切朝政就都在自己掌心之中了。

  宦官们太开心了,说不定因为中了这么个大奖而提前召开了庆功会呢,试问世上还有比服侍一个拥有帝国最高权力的傻子更让人开心的事情吗? 轻松幽默侃唐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