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六十四:邙山败北(3)
临行之前,觉得自己已经破落的李密劝王伯当不要跟着自己入关了,但王伯当态度坚决地表示“纵身分原野,亦所甘心”。 王伯当真是条有情有义的汉子,无论得势与失势,王伯当对李密都“不抛弃、不放弃”,最后果真陪着李密“身分原野”。后来李密策划反出唐朝时,他知道没有成功的希望,理智地劝说李密放弃逃反的打算。在李密执意要反时,他也没有告密领功或者与其划清界限,而是报定必死之心对李密说:“义士之志,不以存亡易心。公必不听,伯当与公同死耳。” 想来李密这个曾经声势显赫隋朝造反界的“带头大哥”,一生只有一个半忠诚的下级和朋友,一个是王伯当,半个是徐世勣。因为生前他没有发现这个很有可能使他生命发生转折的朋友,所以只能算二分之一了。
于是,李密带着两万多人取道长安,投入了李渊的阵营。他以为长安遍地是温泉,他错把开水当温泉,满心欢喜地纵身一跃,从此跳入深“渊”。
在李密决定投降李渊的时候,李渊已经称帝建唐四个月了。
公元618年五月二十日,经过长时间的伪装低调后,李渊终于揭掉了贴在脸上的画皮,他一招"无影脚"踢开隋恭帝杨侑,自己登基称帝,建立唐朝,年号武德,自此,绵延三百年、堪称中国封建王朝典范的唐朝正式亮相历史舞台,李渊就是开雄唐大国之先的唐高祖。从太原起家的李渊终于如愿以偿变成了真龙,可见,山西并不只是光出煤老板,也能出天子皇帝。
李渊的一生真的是太幸运了,在那个群雄并起的乱世,他只用了四个月就占领了隋朝首都,只用了一个女人十月怀胎的时间就从“太原老大”成功升级为“大唐老大”。当别人刚磨磨蹭蹭生出一个孩子时,他却“生”出了一个后劲十足的王朝。相对于同样从乱世中崛起、同样创建了强大汉王朝的刘邦和朱元璋,李渊的“投资”性价比最高,几乎没经历过风险。刘邦和朱元璋两人加起来总共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并多次侥幸死里逃生,才换来了皇帝宝座。和他们相比,李渊的造反却相当于即买即开型彩票,一买就中。刘邦、李渊和朱元璋,这三个大一统皇帝都算是中国历史上的牛人,如果按照他们所处朝代先后顺序,分别将其对应成英语二十六个字母中的“前三强”A、B、C,就会出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进位大统用时最短、排在中间最牛的李渊果然是传说中牛A的弟弟,牛C的哥哥!
李密率众归顺的消息让李渊大喜过望,就算他想像力再出奇、在丰富,也不会想到“天下第一反”的瓦岗寨老大会主动向自己递送投名状,所以,他很重视李密的归降,在李密还在通往长安路上的时候,他就派遣出大批使者前去迎接慰问。李渊的这种亲热和重视程度让李密内心升起了很高的期望值,他觉得以自己的身份资历和贡献,唐朝廷给他一个“三公”高位应该没问题,但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李渊封李密为光禄卿、上柱国,赐给他的爵位是邢国公。上柱国和邢国公都属于荣誉称号,是虚职一类,光禄卿才是真正的行政职务。可光禄卿的职务一点也不显赫,是专门负责皇室祭品、膳食及宴席招待事务。一个昨天还横行天下的大元帅今天却变成了大唐皇家宾馆安排伙食供应的后勤部长和行政总厨,李密当然很不满意。惟一让李密欣慰的是,大唐宾馆的总经理李渊对他很好,不但和他称兄道弟,还将自己舅舅的女儿独孤氏嫁给他当老婆(艳福不浅,到哪儿都有人主动给他送老婆)。
然而,和李密所享受到的贵宾待遇迥然不同的是,他带来的瓦岗士兵境遇却是“凄凄惨惨切切”。伙食很差不说,还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候甚至连续几天都没人管他们吃饭的事。这时候,李密已顾不上他们了,当初“诸君必保富贵”的承诺早成了一纸空谈,因为他自己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不但朝中许多大臣都很轻视他,而且还有实权人物公开向他索取贿赂。
这种反常现象很耐人寻味。一边是最高领导又送老婆又喊兄弟,一边却是最高领导的手下刁难索财,此种现象的发生是绝对不正常的。李渊是很有权威的,他要是真心关照一个人,他的手下怎么可能敢逆天威而动,去对这个人玩不三不四的手腕?我认为应该是李渊和他的手下故意给安排伙食供应的李密上了盘“西红柿炒豆腐”,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如果这个推断成立的话,那么李渊真是太阴险了,说明他从一开始就设好了一个欲擒故纵的圈套,自己唱红,手下唱白,让李密这只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最终因忍受不了欺辱而反出朝廷,然后他再光明正大地派兵,光明正大地将反贼处死。当然,史籍是不可能记载这种主观推断的文字的,然而,从李渊一贯的为人处事手段作风和事情诡秘的发展过程看,这种小人之心的推断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吧!
公元618年十二月,唐武德元年,李密借口去山东招集旧部讨伐王世充,反出长安,在今河南灵宝附近被早已设伏等候他到来的唐将盛彦师率军包围,他和王伯当均当场战死,终年三十七岁,此时,距他投降唐朝仅仅两个月。
一代杰出的农民军领袖终于砰然倒下,瓦岗小李死在了大唐老李的手上。他的死和“唐”字密切相关,归唐行动太过“唐”突,太过荒“唐”。总结李密两个月的投唐生活,其实就是唱了一曲戏:老李搭台,小李唱戏。老李早就料到小李唱不完这曲悲戏,而小李却一直蒙在鼓里。当初小李投唐时,玩的就是心跳,结果被老奸巨滑的李渊玩得没有了心跳。不知道在山穷水尽的时候,他有没有想到裴仁基当时苦劝他的那句话:“公后必悔之。”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奶奶以前常对我说的这句话竟无意中成了李密同志的评语。
六十五:铲东击西
河东城一直是李渊的牵挂的一个心病。在起兵攻取长安途中,屈突通驻守的河东城给他制造了不少而且不小的麻烦,既让他担心,又牵制了他的部分兵力。对长安来说,河东城就像一根立在东面后院的钉子,如果不将其拔掉,迟早会被其所伤。入主长安后,李渊下定决心要拔除这根钉子。
其实,自上次桑显和在潼关被刘文静大败后 ,屈突通就有点心绞痛了,因为他拿据险而守的刘文静毫无办法。这时候有人劝他投降李渊,但他说自己被两代隋皇“恩顾甚厚”,决不做“食人之禄而违其难”的不忠之事,还常常摸着自己的脖子说 “要当为国家受一刀!”攻下长安之后,李渊特意派自己的家僮去召降他,结果这个可怜的家僮当即被屈突通斩首。当他听说自己在长安城内的家属全落入李渊之手时,就命令桑显和镇守潼关,自己引兵东出,准备去投靠洛阳。结果他前脚刚走,桑显和后脚就举城投降了刘文静。得到这个险关之后,刘文静马上派遣将军窦琮和桑显和一起,经此关向东追击屈突通。 屈突通见后有追兵,立即转身布阵迎战。这时候,窦琮隆重推出了一个“法宝”----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要他去劝说父亲投降。不料屈突通却没拿这法宝当宝看,他对着自己的儿子破口大骂道:“此贼何来!昔与汝为父子,今与汝为仇雠!”真够可以的,老子骂儿子是贼,这不是把自己也顺带着给骂了嘛!光骂还不算,他还命令左右弓弩手向儿子射击。历史书上没有写他的儿子“应弦而倒”,说明他的手下士兵还是比较识趣的,准确地把他这句话理解为应景气话,并没有真的射击,否则,他这个儿子死得可真冤,因为还没等这句大义灭亲的每一个字上的口水干透,他就下马投降了唐军。
原因很简单。桑显和见屈突通油盐不进,便走迂回路线,做起了屈突通部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他对那些欲往洛阳的隋军说:今京城已陷,汝辈皆关中人,去欲何之!”
一语点醒梦中人!大家一听觉得此话很有道理,自己家在北方,为什么要跑到南方去流浪呢?于是所有人都自觉自愿甩掉兵器,“皆释仗而降”。
屈突通见手下兵将全都缴械投降,一脸的无可奈何。都成光杆司令了,还拿什么打呀?总不能把自己头砍下来当手榴弹去扔对方吧?此时,他已决定投降李渊,于是他跳下马背,朝着杨广所在的东南方向再三跪拜号哭:“臣力屈至此,非敢负国,天地神祗实知之。” 屈突通说的是真话,他的投降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若不是情非得已,对这样一位猛将,想让他束手就擒,那是要付出相当代价的。
对这样一个重要人物,刘文静是无权随便处置的,他立即派兵将屈突通送达长安,听候李渊发落。李渊很看重这个以前的同事,不但没有杀他,还任命他为兵部尚书,赐爵蒋国公,兼秦王李世民元帅府长史。当然,屈突通也没有让李渊白疼,为唐朝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轻松幽默侃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