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接上次内容)李渊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对李靖、徐世勣、屈突通这样的小鱼、中鱼非常有容人胸怀,而对像李密、窦建德、杜伏威这样的大鱼,即使是主动归顺,也要想方设法搞死。
收编了大将屈突通之后,李渊命其到河东城下招降劝说有他一手任命的守将尧君素。两人见面后,一个在城上,一个居城下,相对而哭。屈突通泪眼婆娑地劝自己的老部下放弃抵抗,及早投降。尧君素不但断然拒绝了自己昔日老首长的建议,还质问他作为国之大臣,为什么“负国生降”,为别人当说客。他还不失时机地提醒挖苦屈突通:“公所乘马,即代王所赐也,公何面目乘之哉!”
屈突通无可奈何地对他说,唉,我也是“力屈而来”。 尧君素接过话茬说:“方今力犹未屈,何用多言!”他觉得自己力量还没有用尽,叫屈突通闭嘴。屈突通并不是那种忘恩负义、有嘴无脸的人,被自己曾经的下级一顿教育,弄得满脸通红,羞惭而退。
走了屈突通,又来了尧君素。河东这块骨头真难啃,把李渊的牙齿硌得崩崩响,后来,李渊又派从东都投降过来并和尧君素相熟的庞玉、皇甫无逸两人去当说客。为了表示诚心并让尧君素放心,李渊还赐给他“不死金券”,保证既往不咎,不搞秋后算账。这个待遇是很高的了,拥有“不死金券”就相当于穿上了一件刀枪不入的铁布衫,任何时候犯了死罪都可以出示此券保住性命。当然,如果犯了是谋反罪,那“不死金券”就自动过期。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皇帝给大臣颁发的“不死金券”、“免死铁券”之类的不死护身符,都有一条“最终解释权”:不含谋反罪在内。想想也对,你都造反想要皇帝死了,皇帝还能免你不死吗?
可是,不怕死的尧君素对大唐的购物券、“不死金券”一律不感兴趣,依然凭城固守。同事情、战友情都打不动尧君素的心,那就用亲情去感化他。于是李渊又把尧君素的妻子送到了河东城下,让老婆去劝说老公。他的老婆情真真、意切切地劝他说:“隋室已亡,天命有属,君何自苦,身取祸败。”可惜尧君素不是“气管炎”,他不但不为所动,还在城头大声训斥老婆:“天下事非妇人所知。”光训斥还不算完,他竟拿起弓箭,对老婆“引弓射之”。尧君素可不像屈突通那样,只是做样子似的“命左右射之”,他是自己亲自挽弓搭箭,结果老婆“应弦而倒”。
不得不感叹:隋朝的爱国主义教育太成功了!一个中下级军官,在皇帝已经命归黄泉的情况下,还为了朝廷利益,可以舍弃一切,可以同事、朋友、老婆、孩子一个都不要,这种或曰疯狂或曰执着的行为到底是对是错?
此后,河东城在隋朝残余势力的坚守下,继续和唐朝对抗了很长时间,但由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城内处境很惨,甚至发生了“男女相食”的人吃人现象。最后,尧君素被他哗变的部下薛琮、李楚杀死。然而,正当薛琮、李楚两人准备向唐朝投降的时候,尧君素的亲信王行本又薛、李二人杀死,继续据守。一直到武德三年正月,王行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开门出降。但是,对于这种不识时务的偏执狂,李渊是不可能给他好果子吃的,他亲自赶到河东将王行本斩首。自此,一直让他挂怀的河东后院问题终于得到了彻底解决。
李渊称帝建唐后,雄心勃勃地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武装斗争。唐政权建立初期,关陇附近主要存在三个较强的地方势力,除了李渊集团外,另外还有金城(今甘肃兰州)的薛举和武威(今甘肃武威)的李轨。这两人先后称帝,在长安西部虎视眈眈,特别是紧邻唐朝的薛举,一直对长安有图存之心。
薛举是从金城府校尉的位置上造反的,造反资历比李渊还要老,他造反好几个月后李渊才从太原起兵。和许多造反者一样,薛举在扯起造反大旗那天就自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三个月后,又给自己加官进爵----称帝。帝王帝王,这两字排在一起是一种意思,分开来意思区别可就大了。薛举造反后一度形势很好,连打了几个大胜仗,军队发展到十三万人,整个陇西之地都在的兵锋控制之下。 但是后来他想吞并位于自己西边李轨的大凉政权,率部向李轨发起进攻,结果事与愿违,他不但没抢到李轨的地盘,反而被李轨打了个漂亮的防守反击,夺走了他位于今天青海乐都、甘肃临夏一带的大量土地。这样,他定都所在的金城就失去了一切保护屏障,直接暴露在李轨的武器射程之内。于是,他不得已将都城东移,以避开李轨的威胁。公元617年七月,他迁都秦州(今甘肃天水)。
由于向西发展的空间已被堵死,薛举便一门心思东进。在东向拓土的征途中,他最辉煌的胜利是打败了盘驻在今天陕西陇县的拥有十万之众的唐弼,使自己的队伍急速壮大,由先前的十三万变成了三十万,于是他积极备战,准备继续向东进攻长安。
当时薛举三十万大军所在的位置是扶风郡(今山西凤翔),离西京长安只有三百里路程,快马一天就可以到达。正当薛举准备剑指长安时,李渊已经捷足先登了。这应该是让称帝后的李渊想起来很后怕的一件事,因为如果他当时要按照裴寂的观点,打下河东后再进攻长安,那首先进入长安城的一定是薛举。所以,李渊及时抛开河东,抢“鲜”一步的决定是很英明的,再晚一点,黄花菜就凉了。
当薛举听说李渊已进入长安后,便暂时放下了东进的想法,转头围攻扶风郡。动静越闹越大的薛举引起了李渊的注意,他觉得要尽早打掉这股活跃在长安西院的“恶势力团伙”。于是他派李世民率兵西进打击薛举。
公元617年十二月,李世民在扶风大败薛举的儿子薛仁果, 丢盔弃甲的主帅薛仁果由东向西一路狂逃,李世民则领兵一路狂追,两人的“田径赛”路程比马拉松可长多了,一直从扶风追到了垅坻(今陕西陇县的陇山),离薛举的都城秦州只有两百里的路程了。
这场大败把薛举吓坏了,他生出了向唐朝投降的念头,于是便问他的手下大臣:“自古天子有降事乎?”其实薛举的这一问应该是希望朝臣们顺着他的话把说,有啊,很有呢,大有特有!这样一来,他就可以顺水推舟说出自己投降的打算了。可是,卫尉卿郝瑗立即对他的这一念头进行批驳,并列举了汉高祖刘邦、蜀汉刘备虽屡遭败绩却最终完成帝业的励志故事,劝他振作精神,树立信心。薛举被郝瑗一番现场激励后又来了精神,说:“聊以此试君等耳。”他说他是故意拿这话试试大家呢。反应还真快,撒谎都不用打草稿。郝瑗这个人还真得说道几句,他本来担任隋朝金城令,是薛举的顶头上司。因当时县城附近盗贼太多,郝瑗招募了好几千人交给了校尉薛举,命他率军去讨伐盗贼。结果可好,薛举却在郝瑗主持组织的出征饯行招待宴会上突然发难,在酒桌上劫持了郝瑗,然后造反成功。现在乾坤倒转,薛举成了郝瑗的顶头上司了。不过,薛举对郝瑗还是挺不错的,在这次“廷励”之后,薛皇帝厚赏了郝瑗,还将他“引为谋主”,也就是担任自己的特别参谋。感谢郝瑗是应该的,毕竟薛举造反集团公司的首笔启动资金、进货成本都是郝瑗无偿提供的呢。
扶风之败后,薛举老实了半年多。在李渊正式称帝一个月后,他又率军向刚刚成立的唐政权发起攻击。于是李渊任命李世民为西征总指挥,率领由刘文静、殷开山、刘弘基等八大总管组成的西征大军火速开往前线,希望将薛举的本部兵马一举摧毁,安定西线边界。然而很不幸的是,这次的西征的成绩单却红灯高挂,比河马的脸还难看。
公元618年七月,薛举率兵进攻泾州(今甘肃泾川县),然后一路推进到高墌(今陕西长武县),声势很大,气势很盛。李世民率军到达高墌后,并没有和薛举军大规模接战,而是将主力排在薛军的侧前方,“深沟高垒不与战”。李世民估计薛军远离本土作战,粮草肯定不足,所以先坚壁不出,拖上一段时间,等对方粮草耗尽退军时再乘势出击。这是对付强敌的最常规打法,很老土但却很实用。要是这样“我拖,我拖,我拖拖”地守下去,李世民预计的结果一定会出现的。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李世民能算到敌人没粮食,却没算到自己会生病!
在最需要主帅撑场子的时候,主帅却得了疟疾病。于是他将部队的军事指挥权交给刘文静和殷开山,并且一再告诫二人说:“薛举悬军深入,食少兵疲,若来挑战,慎勿应也。”总之就是要他们俩别忘记了“我拖,我拖,我拖拖”那七个字的中心思想。 轻松幽默侃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