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不管对谁,他当面都能把你夸成一枝花,而在背地里却使劲踩你害你,用现代人熟悉的“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这句俗语形容他最合适。这样两面三刀的奸人,史书上自然是没有好的评价,所以他的个人传记里有这么一句经典评语:“口有蜜,腹有剑。”
李林甫和李义府一样,都坏出了一个著名成语:他是口蜜腹剑,他是笑里藏刀,一对锋刃涂满毒药的刀剑兄弟。
张九龄那种光明磊落的正派人士哪能搞得过李林甫那样的毒把式?没几个月,这个“李腹剑”就在背后把张老先生给干趴下了。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十月,在洛阳住久了的李隆基想提前回到长安去。
唐代最重要的两座城市就是长安和洛阳,洛阳相当于陪都,和长安一样,里面也有一套和都城长安一样的朝廷机构,这是便于皇帝开展工作。因为唐代皇帝玩的都是双城记,多数时候是东都洛阳、西京长安两面跑着住,组织机构现成在那儿,皇帝到哪边都能处理国家事务。
唐代皇帝之所以两边跑着住这事儿得解释一下,并不是皇帝们想来洛阳旅游,而是因为迫不得已-------长安的粮食不够吃。
你也许会觉得这理由有点不可思议-------在和平繁荣的年代,饿谁也不能饿着皇上吧!
但事实就是如此,长安经常会闹粮荒,皇帝可以有肉吃,但不一定有肉粥吃,因为煮粥的大米很缺乏。造成这种原因主要是由于关中地区人多地少、运输不便,东南部产粮区距离北方的长安太远,无法组织有效的粮食运输供应体系。而洛阳的地理位置接近产粮区,且水路通畅,大批粮食可以通过漕运直接抵达。所以经常是住在长安的皇帝拖家带口,领着一大帮臣下到洛阳去吃口粮,史籍将这样的皇帝称做“逐粮天子”。
唐玄宗当年也是带着张嘴巴一路追着粮食跑到了洛阳混饭票,本来是定好在洛阳过年,第二年二月回驾长安。但住到十月份时,唐玄宗觉得洛阳宫廷有鬼怪出现,不愿再呆在东都,便找宰相张九龄、李林甫等人商量,看能不能提前回到长安。
哪知道张九龄一口拒绝,说:“今农收未毕,请俟仲冬。”
张九龄其实也不是不同意年前回去,他是说当时正值农收季节,如果皇帝车驾大队人马西行,必定会踩踏庄稼,影响百姓收成,所以建议将回程时间往后再延迟个把月,等老百姓把地里的庄稼收完后再高高兴兴回家去。
这个回答虽然中肯有理,但让思归心切的唐玄宗很是不高兴。
不过很快李林甫就让他高兴了。随张九龄等人一起离开时,李林甫“阳蹇(音jiǎn),独在后”。“ 阳蹇”这招姚崇也曾在玄宗面前使过,就是假装脚痛,走路时一瘸一拐。
这位想卖拐的奸相故意装着脚痛落在张九龄后面,玄宗还以为他带病坚持工作呢,便照例表示一下关心,询问他的脚疾。
李林甫的回答是“臣非疾也,愿奏事。”
听说脚没病的李宰相要反映问题,唐玄宗当然没有像赵本山对范伟那样,叫他走两步,而是饶有兴致地听取了李林甫的单独工作汇报。
投其所好的李林甫说出来的话玄宗皇帝特别受用:“长安、洛阳,陛下东西宫耳,往来行幸,何更择时!”
这是怂恿皇帝马上就回呢。长安、洛阳是皇家的两处别墅,今儿住这,明儿回那,作为皇帝,您随便,根本不需要挑日子、选时间,想啥时走就啥时走!
这话玄宗爱听:国是我的家,家是我的国,我是老大我怕谁,回,即日西行!
在皇帝李隆基的眼里,这一次,谄媚的李林甫增加了印象分,正直的张九龄减少了考评分。
史实无数次告诉我们,忠臣总是会让皇帝不痛快,就如同良药苦口一样。而奸臣总是会让皇帝舒服快活,但他们是裹着糖块的毒药,享受短暂的甜蜜之后必将会带来无尽的痛苦。
从接触重用李林甫开始,李隆基等于是在服食毒药了,二十年后,药性终于发作,安史之乱最终毒死了这个功能上天堂,过也能下地狱的大唐皇帝。
在李隆基面前,李林甫处事只有一个原则:皇帝是否满意高兴是唯一标准,至于事情是否符合朝廷需要和百姓利益,他是不闻不问不管的。
回长安事件后不久紧接着发生的一件事更能看出李林甫的阴坏。 当时唐玄宗想提拔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都督牛仙客到朝廷任职。牛仙客是个不错的将才,他在大西北军区司令位置上干得比较称职,俭朴节约、勤勤恳恳,不但把军兵调理得士气高涨,而且“仓库充实,器械精利”,基于这点,更是基于西北边境防御的重要性,李隆基打算给牛仙客加个尚书官衔,以鼓励他更尽心地为自己守疆护土。
其实尚书只是个虚职,含金量根本比不上都督这个军方实权人物,但都督再怎么有权力有实惠,也只是地方领导,若加封个尚书,那就变成中央部门领导了,这是件很荣光很有面子的事情,所以牛司令是很想再戴顶牛尚书帽子的,这样自己以后就变成很牛的牛哥了。
但玄宗的这项人事命令遭到了张九龄的强烈反对,这位耿直的宰相认为,按照唐王朝建国以来的惯例,只有在朝廷当过宰相或者名望很高、德行很好的人才能充任尚书一职。而牛仙客不但不符合以上两个条件,还是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如果让这样的人担任尚书,是破坏制度、羞辱朝廷。
为了成功阻止这项不合规矩的任命,张九龄在朝见皇帝之前还特意和李林甫私下碰头,达成了一致立场。在首席宰相张九龄的“要与公固争”的招呼下,副宰相李林甫拍着胸脯保证说,您就瞧好吧,明儿朝堂上我保证坚定地和你站在一起,投反对票。
可明儿变了,东南风变西北风了:“及进见,九龄极论,而林甫抑嘿。”
李林甫太鬼了,昨天在宰相面前胸口拍出的红肿还没消退,今天当着皇帝的面,任张九龄为这事和皇帝争得脖子上青筋外露,他一声不吭,前一天给张九龄的承诺,半句都没兑现。
不仅在现场没有帮张九龄,他还在背地里使坏:“退又漏其言。”一下朝他就故意把张九龄誓死反对的消息透露给了正在长安等待受封的牛仙客,搞得牛司令很失望,第二天就跑到皇宫“泣且辞”。这位司令官阁下跟个受了欺负的大小姐似的,抽抽搭搭地对唐玄宗说,我还是回我的大西北去吧,宰相瞧不起我们乡下人,太伤人自尊了。
这哪是真哭啊,跟“哭皇帝”刘备学来的绝招呢!人家牛司令虽说没文化,但可是在战场上死人堆里滚出来的,哪能说哭鼻子就哭鼻子,明摆着是给皇上演戏。
李隆基多聪明一人,咋能看不出来?于是他又找来张九龄商量,说,要不尚书职务就不给了,封赏他一个爵位可以吧?
张九龄还是那个态度:不可以。说牛仙客的功劳还不足以受封爵位,他所做的那些充实仓库、修理武器的事情不过是他的份内工作,不值得如此大张旗鼓地赏赐。如果皇上你一定想赏他,“赐之金帛可也,裂土封之,恐非所宜”。
金银绸缎你随便赏,但分割国土、封其爵位,非常不合适!
张九龄说的确是大实话,牛司令工作踏实、作风扎实,给他发张奖状、评个先进标兵就可以了,至于授他个全国劳动模范、新长征突击手这样崇高的荣誉吗!
皇帝、宰相有点小僵持:一个说,我看行;一个说,我看不行。
又是坏蛋李林甫冲上来打破了僵局。他以一副义愤填膺状的表情在皇帝面前说了两句话,等于是往已被张九龄弄得火冒三丈的唐玄宗身上浇了两盆油,前一句是:“仙客,宰相才也,何有于尚书!九龄书生,不达大体。”
这句是不怀好意地替唐玄宗打抱不平,说牛仙客具有宰相之才,何止于尚书,张九龄是一个不识大体的书呆子。
后一句简直就是怂恿捣鬼了:“苟有才识,何必辞学!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针对牛仙客不识字的软肋,李林甫说,不要光看文凭,要看实际能力。如果有真才实学,何必一定要会文学诗词!
这番道理现代社会讲的很多,2010年,“打工皇帝”唐骏被爆博士文凭造假后,不少为唐骏辩护者持的就是这种观点。不过学历虽不能代表能力,但诚信还是应该有的,不能明明是仅仅在野鸡大学刷过漆,却硬说自己在天鹅湖里镀过金。
牛仙客是连漆都没刷过,但李林甫却说该同志本色出色,可堪大用。 轻松幽默侃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