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德经

其不欲见贤

道德经 文若愚 3143 2021-04-06 02:29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其不欲见贤本章中,老子先是对比了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与人道的“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区别,然后指出圣人不同于一般人的做法。我们知道,普通人总是贪婪而自私,总想更多地占有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享受。正因为如此,占有得越多的人往往因为拥有更强的攫取能力,进而能从匮乏的人那里掠夺更多的财物。最终造成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马太效应”。而与普通人不同的是,圣人则不按照人的这种缺陷做事,而是顺应天道,“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并且“不欲见贤”,也即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不想表现自己的贤能。其中,“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在前面的章节已经有所论述,这里我们来谈一谈“其不欲见贤”的做法。

  通俗点说,“其不欲见贤”就是一种不刻意张扬自我的做人态度。显然,这是值得推崇的。事实上,老子本人就正是如此。我们知道,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一直以来,它便和《论语》《周易》一起被视为中国几千年来智慧的经典。在该书中,我们可以窥见老子那洞察天地大道的深邃思想,他也当之无愧地被人们视为圣人。殊不知,老子本人当初并无意留下《道德经》,也没想成为人所共知的“圣人”。只是出关归隐之时,因尹喜请求才写下了《道德经》。同样,圣人孔子同样是持这样一种态度,我们知道,孔子的思想与老子一样是非常深邃的,按照我们现在人的想法,肯定要有所著述,以展现自己的思想了。但是,孔子却并没有著述,而是“述而不作”,在晚年整理了《易》《礼》《乐》《诗》《书》《春秋》六经,对这六本书,他也只是整理编辑,而记录其思想的主要作品《论语》,是他的学生在他去世后整理出来的。

  实际上,不只是像老子、孔子这样的圣人不愿意刻意张扬自我,即便是那些历史上优秀的人物也往往都是不事张扬的。诸葛亮身怀经世之才,不出茅庐,而对天下大事了然于胸,但其却只是隐居南阳乡下,和仅有的几位朋友往来。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花费10年时间写出《红楼梦》之后,虽然自己深知此书的文学价值,但他并没有想要通过小说来来博取声誉和财富,他的小说一直都只是在朋友圈子里传阅而已。奥地利现代小说家卡夫卡写的大部分小说都不曾主动发表,多是在小圈子内给朋友们传阅取乐,甚至作者临死前嘱咐朋友将自己的作品全部烧掉,但朋友没有遵照他的遗命,将之发表,之后才一下子轰动了世界。

  真正的优秀者往往都是内心强大的人,对自己都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对于自己优点的确认也不需要别人的称赞,对于自己缺点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这些人最终被证明是真正有才能的人,并能得到最大的声誉。如上,不事张扬的诸葛亮获得了“卧龙”之称,曹雪芹的名声更无需多言,而卡夫卡则被尊为后现代小说的鼻祖。

  如果一个人总想在别人面前表现自我,多半是因为他对自己没有自信,所以才需要去刻意获得别人认可。但结果却恰恰相反,他们最终所表现的往往不是自己的优秀,而是自己的浅薄乃至愚蠢,这种表现不仅不能给他带来称赞,还往往使他陷入尴尬境地。下面这个故事便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从前,有一个先知,他让自己的弟子到各地去修行。其中有一个弟子,在经过一番苦修后,练成了“在水面上行走”的绝技。他好不得意!在其他弟子面前讲得眉飞色舞,并兴奋地问先知:“老师,如何?我够厉害吧!大家是不是该向我多多学习呢?”先知一语不发,带着大家到河边叫了艘船,领着众人一起坐着船渡到对岸。大家都不知道老先知要做什么,等到了对岸后,先知问船家:“要多少钱呢?”船家说:“两块钱。”这时,先知微笑地对那位心高气傲、不可一世的弟子说:“年轻人,你引以为傲的本事也不过值两块钱而已。那位弟子听了之后满脸羞红,从此以后更努力地培养自己的品德,几年之后,成为了一位既谦虚又有能力的人。”

  许多时候,我们洋洋自得,或在内心引以为豪的东西,实际上都如同这个年轻人的“在水面上行走”的绝技一样,并没有多少价值。如果你自己并不张扬,别人可能还觉得你的确有一些才能,但是一旦主动去炫耀,这点认可也会被狂妄所抵消掉,在别人眼中,你便是一个过高估计自己的轻浮之人。

  在现实生活中,“其不欲见贤”的智慧对我们有着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有表现自我的冲动。美国著名喜剧评论家威廉·温特尔曾经说过:“自我表现是人类天性中最主要的因素。”人类喜欢表现自己就像孔雀喜欢炫耀美丽的羽毛一样正常,原因在于人的内心里都有一种感受自我价值的需求,对于多数人而言,这种感受往往是从与别人的对比中所产生的优越感而来。具体而言,人们或因自己的财富比别人多而感到了不起,或因自己是名人而感到飘飘然,或因自己地位高而觉得高人一等,甚至有的人仅仅因为自己出生在比较富裕的地区或者出生在大城市而感受到一种优越感,等等,都是这种心理的典型表现。如果从深层次分析,我们会发现这种心理的基础是比较浅薄的,不刻意去表现这种优越感,低调内敛,是明智的做法。如果按捺不住去表现自己的这些优势,生怕别人不知道,那就浅薄了。关于此,下面这个故事很相像地说明了这一点:

  某年的世界文学座谈会上,有一位相貌平平的小姐端正地坐着。她的旁边坐着一位某国的男作家,他问她:“嗨,请问你也是作家吗?”

  “应该算是吧。”小姐亲切地回答。男作家继续问:“哦,那你都写过什么作品?”小姐谦虚地回答:“我只写过小说,并没有写过其他东西。”男作家骄傲地说:“我也是写小说的,目前己写了三十几本,多数人都觉得不错,也颇获好评。”说完,男作家又问,“对了,不知道你写过几本小说?”小姐微笑着回答:“我没有你这么厉害,我只写过一本。”

  “只一本?叫什么名字呢?”男作家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小姐和气地说:“我那本小说叫《飘》,拍成电影时改名为《乱世佳人》,不知道这部小作品你有没有听说过?”听了这段话,男作家惊愕得无法言语,原来这个女作家就是鼎鼎大名的玛格丽特·米歇尔。

  另外,还有一些比较常见的浅薄的自我张扬之举便是在言谈之间,有些人或是想表现自己比别人有见识,敢对自己不懂的东西大发议论;或者是想表现自己比别人高明,便在与别人交流时总是表现得很强势,总想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或者是想表现自己的口才好,在与别人交谈时总是争抢话题,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自己则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等等。这些情形,不但不能使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可,反而只会表现自己的肤浅,遭到别人的反感。总之,越是自我张扬,想获得别人认可者反而遭到别人的鄙视,越是内敛,不刻意表现自我的人,反而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和认可。 道德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