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不服周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楚世家》·楚武王·不服周
“武”这个谥号,多褒义。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史上能称得上“武”的多半是开国之君或者丰功伟业者。楚国在楚武王时期,开疆拓土,兼并江汉领域的弱小诸侯国,用人以能,设县制,行法律,真正为后来争霸天下的楚国奠定了基础。楚武王之于楚国,像极了晋献公之于晋国。
楚武王时,周朝天子是周桓王。说起这周桓王,就要说被史家称为“千古奸雄”的郑庄公。郑庄公老谋深算,郑国国力强盛,国际上一呼百应,连周天子都要给三分面子。周桓王时,周郑交恶,甚至发生了兵戎相见,而且桓王被箭射伤(中桓王肩),可见当时周天子的威严在中原诸侯的心目中早已没有了文王武王的赫赫威武。周天子不能控制诸侯,有野心者自然生出觊觎之望,中原郑庄公始作俑者,其后楚国武王更是叫板周天子。
太史公笔下楚国与周室诸侯本是一脉,都出于黄帝系统,楚人也引鬻熊为文王师以为荣耀。楚先祖为熊绎,受封楚地,国土仅仅五十里,蕞尔小国而已。周成王时,歧阳会盟,熊绎也有参与,但是政治待遇极低,在这次会盟中,以子爵的身份从事一些杂物工作,根本不能与中原诸侯国平起平坐。其中的原因一是楚地褊狭,太没有影响力,可以忽略不计了,一是楚人没有参加对三监之乱的讨伐,楚人的祖先鬻熊本是叛商归周,之所以熊绎被封楚,多半还是周公曾经避难楚地,因此给予一定的优待。
但是楚人不甘心僻处偏地,随着几代人的不断南迁,渐渐在江汉领域定居,迅速融合荆蛮的土著,楚人骨子里有着中原文化的系统,定居江汉后又随蛮俗,可以说是中原文化与蛮夷文化兼而有之,而蛮夷文化尤为显然。也正因为此,被中原各国鄙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楚国历代国君筚路蓝缕,不畏险阻,从熊渠开始到楚武王熊通,逐渐强盛,并走上了兼并扩张之路。楚人的扩张走现实路子,不讲究什么存亡续绝,不打便罢,打就要收人国土为己有,这跟晋国晋献公是一模一样。春秋时期晋楚争霸几百年,与两国的这两位政治强人有重大的关系。
“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这句话先是出自熊渠口中,自封三子为王,牢牢控制着江汉流域,后来周厉王暴虐,熊渠为了不触厉王霉头,取消王号。第二位喊出这句话的是楚武王,这时的楚国已经是江汉流域的领头大哥,周边附属周的诸侯都摄于楚国的强盛,低头称臣。加之周天子的影响力骤减,特别是周郑交质,周桓王被郑所伤,威望扫地。楚国更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
于是发生了楚伐随。随国是江汉流域楚国近邻,而附属周的诸侯中的大国,且经济繁荣,自古有“随珠弹雀”的说法,盛产宝珠。这次楚伐随,本意并非吞并随国,希望借伐随的机会与中原发生联系,旨在借随国之口向周天子传达楚国的意愿,希望提升爵位。但是周王拒绝了。
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
楚武王的理由是先祖鬻熊,文王之师,现在楚国地域广大,统领南蛮,强于中原各国。周天子拒绝,于是撕破脸,管你什么周天子,我们自立为王!大楚国就是要与你周天子分庭抗礼,从此,楚国历代国君皆以王为号。现在流行两湖地区的民谚“老子不服周”就来源于此。 我读历史之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