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书鱼知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释皂
草木的“草”,三千年前甲骨文例作“艸”,当时尚无“草”这个字。后来篆文造出“草”字,专指皂斗。先秦典籍都借作“艸”字用。只有《考工记》解释草工说,那是“设色之工”,亦即染匠,算是赞同草为皂斗之说。皂斗是栎树的籽实,通称橡子,蜀人叫青子,荒年拾来充饥。《庄子》狙公用橡子饲猴群,朝三升,暮四升,是为“朝三暮四”。皂斗卵形有壳,壳顶部尖。古人用皂斗壳底部提取染料,专染黑色。皂衣、皂巾、皂丝、皂靴、皂盖都是黑色。有一种鵰,羽毛黑色,谓之皂鵰。是非莫辨,“不能分别皂白”,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桑柔》之郑玄笺注,可知其来久矣。
栎树的籽实名皂斗,又单名皂。段玉裁说“皂”是俗字,似不知古文“皂”之存在。请看古文“皂”字,完全象形。皂壳顶部有尖,倒过来从底部插入半截火柴做柄,两指捻转,旋转成小陀螺。皂壳底部有托,可供提取黑色染料。壳内小圆点表示其中有内容(含有淀粉可食)。《说文解字》漏收“皂”字,以草代皂。忽略了古文“皂”的存在,遂以皂为俗字。
甲骨文艸
旧时用于洗濯污垢的皂荚,或名皂角。皂荚老熟,其色变黑,故以皂名。皂荚捣碎,溶于水起泡沫而滑腻,所以又名肥皂荚,简称肥皂。今以油脂与氢氧化钠溶液煮制之soap译为肥皂,借古名也。皂荚树有两种。另一种枝上无刺而荚短,产于陕南及长江流域者,亦名肥皂荚,亦简称肥皂。王安石洗脸,拒绝用澡豆。澡豆又是皂荚的别名。此外,菩提树的籽实,通称无患子,壳肉膏润,洗濯头发与丝绸有光泽,名叫肥珠子或肥皂果,亦简称肥皂。soap舶来,蜀人呼洋碱和胰子,今则通称肥皂矣。
古文皂 书鱼知小